两大掣肘
尽管赫曼·厄托证实了交易一事,由于交易双方对协议细节的保密,大家目前仍无法准确了解协议的内容。其中庞玉良购买机场到底花了多少钱在报道中仍有分歧。中国媒体普遍说是10亿元人民币,而德国媒体则存在着不同的版本。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报道,林德公司将在今明两年对帕希姆机场投入2000万欧元作为前期投资。德国《世界报》则表示,收购方投入1000万欧元购买跑道以及机场的附属设施。之后,收购方再在当地投入1亿欧元建设各种物流设施和厂房等。
也有德国媒体报道此事时,所公布的数字却是5000万欧元。即林德公司一次性付出3000万欧元,今后还要投入2000万欧元进行更新改造。
据庞玉良介绍,此次收购共投入10亿元,所需资金由尼日利亚UBA银行提供担保。
5月24日,本报记者试图采访庞玉良,但他已赴尼日利亚“准备签下一个展览中心的经营权、洽谈银行担保事宜”,十几天后回来。6月上旬至今,记者数次联系庞玉良未果。
6月13日,记者从接近林德公司高层的人士处获知,庞玉良已经赶赴德国,除了参加2007慕尼黑国际物流、远程传送及交通运输贸易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德国寻求融资。因为“对于这样一桩生意,德国银行和投资机构也会感兴趣”,且德国人“可能不会喜欢”尼日利亚银行资金“进入”帕希姆机场。
此前,庞玉良也表示,希望能有中国的银行最终介入这个项目。业内人士分析,银行提供担保会要求拿林德公司固定资产或者股权做抵押;在国内,林德公司的资产抵押“不可能达10亿元,且存在诸多法律程序”。
如此看来,交易双方尽管签署了最终协议,但收购资金能否落实,成为林德公司购买德国帕希姆机场是否成功的首要掣肘。而机场的后续建设资金如果跟不上,则有可能违背双方所签署的协议,机场也会被当地政府重新接管。
记者了解到,帕希姆机场所在的梅克伦堡-福尔波门州属于原东德地区,尽管德国政府多年来投入甚多,却仍然无法改变其失业率高、经济落后的现状。就在去年,德国地区政府还投入200万欧元以弥补机场的运营亏空。
不堪重负的德国政府早就开始酝酿机场私有化的计划。6年前,帕希姆机场曾被英国某“专业机场运营公司”收购,机场的盈利状况却一直没有得到改善,2005年3月,帕希姆机场被当地政府接管,英国管理团队被解散。
在新郑国际机场的保税物流中心正在申请、尼日利亚保税经济合作区仍在计划之中时,庞玉良已经“画了一个饼”,谋划将帕希姆机场、新郑国际机场以及尼日利亚的保税经济合作区进行有效对接,互补经营。然而,这个饼何时吃到嘴里则有待观察。
庞玉良表示,他会首先考虑发展货运市场。然而,由于该地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机场也缺少货源,这是该机场运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主要原因。
庞玉良提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做到客、货运每天一至两班往返郑州和帕希姆机场。”业内人士对此普遍持观望态度。
对于庞玉良所强调的区位优势,有分析人士指出,该机场夹在柏林国际机场和汉堡国际机场之间,如“两棵大树夹着一棵小树”,难以长大。
另外,当地严格的劳工法律、政策的限制、合同的限定等因素,也会使林德公司在日后的经营中“如履薄冰”。
业内人士指出,即使庞玉良能顺利融资,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也将成为林德公司收购机场后平稳运营的掣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类似两年前被接管的举动就会再一次出现。
鉴于这两大掣肘因素,有人担心,庞玉良一纸10亿元人民币的协议会不会只是打了个华丽的水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