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呼声”推动下的改革,比较容易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决策偶然,上马仓促,轰轰烈烈推出,撑不了几年,悄无声息结束
1977年恢复高考,给国家带来巨变。这种喜悦仅仅持续了两三年,之后,高考在“文革”前已经暴露的矛盾,考分单一标准选拔、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都再次凸显。
事实上,在作出恢复高考的决策时,邓小平同时说的一句话,是“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展现了站在时代前端的伟人的预见性。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老主任杨学为回忆,在短暂的“改进还是改革”的争议之后,从1981年开始,教育部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高考要继续“改革”的字样。
此后,经过几年酝酿,以高考标准化改革为发端,中国的高考制度,进行了长达30年的探索求变。
在回顾这一进程的时候,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总结:和技术相关的改革,大部分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历经反复,走过的是比较曲折的路。
细节层次的高考时间调整,被普遍认为是高考更加人本的努力,标准化、网上录取、网上阅卷,都是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改革,也基本上都赢得欢声一片。但改革一旦涉及高考次数、科目、内容、招生考试主体,争议和反复就会比较集中。
广西的“二次高考”尝试,是一个相当典型的样本。
2002年,广西实行本、专科高考在时间和试题上的彻底分离,本科考完后再考专科。当年7月,本科高考结束后,9月,9万多名学生投入了专科高考,其中不少是一年之内两次高考。
这项旨在改变“一张试卷从北大清华考到高职高专”、给考生和学校更多选择的分层考试改革,得到了学界高度评价,却在实践中遭遇阻滞。
2003年广西两会,11名政协委员提案要求取消这项改革。他们在参考了不少群众“呼声”后,开列了二次高考增加考生备考负担和心理压力等“劳民伤财”的五大罪状。
2003年,“二次高考”模式调整,本、专科高考采用了套题方式,必考科目同时同题考,选考科目不同试题不同时间考;2004年再调,本、专科所有科目同时同题考,但标准分分开转化;2005年,本、专科统考合一,使用同一分数录取。
至此,广西高考全面复辟。
对这次分层考试的试水,评价分歧是如此之大,直到2006年2月,一手主持了此项改革的前广西招生考试院常务副院长唐佐明,还在专业杂志《湖北招生考试》中发表论文,论述它的成功和亮点。
我们试图就此次富有戏剧性的改革试验的动因、论证经过、决策背景、试验效果进行采访。相关人士却都不愿谈及。随着今年4月唐佐明患病去世,一段距今并不遥远的试验真相,很可能湮没无闻。
这也是很多高考研究学者遭遇的困境。为什么这样改,怎么论证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几位专以高考改革为研究方向的学者,都表示,信息公开不够,一些高考改革措施的由来、决策经过,都无从考察。
尤其是那些从终点回到原点的改革尝试,因为被认为“失败”,有关人士更加讳莫如深。虽然,往往更具价值的,是这些关于“失败”的总结。
唐佐明在论文中稍稍提及了一点广西二次高考的论证经过。他说,从2000年起,广西曾派出4个调研组,先后召开有大中学教师、中学生、家长和教研人员参加的座谈会31次,与会者600余人。
据此,二次高考方案应该是在相当的民意基础上出台的。
但是,参加了考前专题研讨会的南宁市某中学校长李运芳(应要求化名)却表示,“其实,中学校长们大多不赞成这样的改革”。
这不免让人怀疑此项改革决策过程中,有多少来自行政的推力。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二次高考遭遇中学和大学的共同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