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青制
6月27日,审计长李金华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最新一份“审计报告”再一次让笔者感受了“震惊”。虽然审计结果表明,“中央部门2006年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较好”、“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有所减少”,但所审部门不仅个个有问题,而且问题资金规模达到了348.53亿元之巨!
而细细研读报告后,震惊又变成了忧虑。
其一,一些部门年年都在“榜”上,不知这些部门是否还能感受到压力,今后会不会越审越“皮”?其二,从这次的审计结果看,不少问题部门的违法违规资金采取的手段是一个“骗”字诀——如“编制虚假项目”、“虚列支出转移资金”、“隐瞒收入”“虚报支出、多报人数”等等,这会不会严重损害中央部门的形象?
最令笔者不安的还在于,靠多报多领等手段套取或转移用途的财政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不少用作了“单位日常开支”、“购置办公楼”、“发放单位职工奖金补贴”等,照这样下去,今后“国库”会不会被各部门习惯成自然地当成自家的“小金库”?
特别是,过去审计报告虽也曝光过类似案例,如有部门曾用专项资金给职工盖住宅楼,却不像今年这样,同类案例“大面积”暴发——上“榜”部门多数都存在此问题,确实不容小视。
难道这些部门的负责人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显然不可能。如果连这点是非都分不清,怎么可能在中央部门主政?或是这些部门领导特别关心职工生活,不惜冒违规违纪的风险也要为所在部门单位谋福利?
笔者以为,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目前不少领导干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的“讨好”职工的心理。道理很简单,因为年年要述职,年年接受群众评议。虽说群众评议的效果还存在争议,但差评票太多,怎么说也不大光彩。是否基于这一顾虑,有的主政者就想办法从国家口袋里套钱,然后来“买”大家的好评?
毫无疑问,与贪官直接将公款装进自己口袋相比,这类情节可能算不得严重,但是,其本质上的差异其实不大。这么做,既违反财政制度,也破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当然,不能完全排除有的部门确实财政预算有缺口,可即便如此,也应该走正常程序向财政部申请追加经费,绝不能违规违法,把手伸进国家的钱袋。
连小孩子都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有义务为全社会作表率的中央部门,应该没有理由说自己不明白国家的钱不能骗取、挪用的道理!希望有关部门加紧整改,在全国人民面前重塑自己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