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卿碧、沈海峰和吴冬惠
本网记者与浙江老乡在一起
浙江在线特派记者梁国瑞、童俊9月21日发自甘肃酒泉东风航天城:“在这里呆着就是奉献!”陈钦碧放下手中的酒杯,刚还嬉皮笑脸的他忽然间面色凝重。陈钦碧是东风航天城里为数不多的浙江人之一,1999年就来到了航天城,至今已经9个年头了。
几经周折,本网记者下午终于进入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一进航天城,我们就和这里的浙江老乡接上了头。在祖国的大西北,在戈壁滩的深处,能够听到如此亲切的乡音,让我们心头一暖。
在酒泉的时候,我们就听一些出租车司机说做生意的浙江人挺多,原以为在东风航天城里也有很多浙江人。等到了才知道,航天城里的浙江老乡其实不多。
航天城里的浙江人不多,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工作,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也就特别珍惜每一次老乡的聚会。
借着为我们接风,航天城里近10个浙江老乡聚在了一起。几杯酒下去,大家聊得也更投机了。相遇时间不长,对航天城的浙江老乡却已经有了一个总体印象:这些70后居多的浙江人,正是航天城的中坚力量。正如陈钦碧所说,在这里呆着就是奉献,能干的浙江人在航天城,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呆在这里,扎根在这里。这些跨越大半个祖国来到这里打拼的浙江人,已经有了他们的第二代,这些不足10岁的小孩子,在大西北的航天城里,快活而茁壮地成长着。
副连干部带了正营的小组 浙江人在航天城立了二等功
陈钦碧是我们浙江温州平阳人,在戈壁滩已经奋斗了9个年头。在航天城里,他的身份是“发射场计量测试站电力仪表组组长”。
作为发射场计量测试站电力仪表组组长,陈钦碧的工作就是检测仪器设备是否合格,并把检测合格的仪器设备交给各个测试部门,并保证各个测试部门的仪器设备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陈钦碧是航天城里出色的浙江人的代表,年纪不大,却已经获得了二等功臣的荣誉。那是2002年,当时领导要他带一个5人小组,“我一个副连的,带了一个正营的小组,压力挺大的,总想好好表现一下。”在带这个小组过程中,除了完成额定的检测任务,陈钦碧带着组员开发了几个新项目。由于表现突出,陈钦碧于2003年获得了二等功臣的荣誉。在陈钦碧所在的单位里,400来号人中一年也就一个人能获此荣誉。
我们看到的陈钦碧,感觉他好像挺闲的,其实最忙的时候是在火箭发射前的几个月。“今年一过完年,我就开始忙起来了,各个检测部门的仪器设备,都需要我们提前检测完毕,整天每日没夜的,保证仪器检测万无一失。”
对陈钦碧来说,凭他的技术活,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谋一个好差使一点不成问题,但他已经习惯了戈壁滩上的生活,“兢兢业业完成我的任务,保证不出差错,这是我最大的追求!”
离火箭最近的浙江人沈海峰 每个指令对发射都至关重要
沈海峰肯定是离火箭最近的浙江人。作为火箭遥测组长,沈海峰带领着30人的队伍,每天都要跟火箭亲密接触。
这两天,火箭已经矗立在发射架上,沈海峰也特别忙,每天都要加班,很晚了才能回家。老乡们也很难将他约出来吃饭。
今天中午,和浙江老乡们一起聚会,沈海峰也是特别抽出的时间。“不能喝酒,下午有任务,对火箭做检查。”沈海峰说,上午是状态准备,下午开始做检测,到火箭发射前,还有好几次各种类型的检测。“从火箭组装到发射,这样的检测起码有十几次,压力挺大的,一定要保证万无一失。”
1977年出生的沈海峰是金华人,外表挺文静,话也不多,骨子里却透着浙江人的能干。“火箭发射前,我们最忙,几乎每天要加班,责任重大,不能有一丝马虎。”这个70后小伙子的每一个指令对火箭发射都至观重要,这样的重要岗位,特别需要他这样沉稳的性格。
军校毕业生扎根在航天城 外科医生要给发射区值勤
刚到航天城里和老乡见面,就看到了今年才17个月大的悠悠。成长在航天城里的她,时不时会从嘴里蹦出“火箭”、“飞船”这类的词。
悠悠是军医吴冬惠的女儿,她的外公从航天城1958年兴建开始,就在这里奉献,到悠悠这里,正好三代,因此,我们都称她是“东风三代”。
吴冬惠是浙江衢州人,从广州一所军校毕业后,一直在航天城里惟一的一所医院当外科医生。没有急诊时,吴冬惠显得特别空,一旦有急诊,他就得投入“战斗”,因此他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这几天,“神七”发射箭在弦上,吴冬惠也有了一个新任务——到发射区值勤。“值勤点离火箭发射架很近,我们的任务,就是随时应付突发事件,保证相关人员的安全。”吴冬惠说,能在“神七”发射时奉献自己的力量,感觉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