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舱外挥动中国国旗。 新华社发(电视截图)
载人航天精神,折射着改革开放的光芒
航天桥——中关村,一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一处是中国的“硅谷”,同属北京海淀的两个地方,相距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的薪水却相差好几倍。
今天,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到80%。潮涨潮落,在这些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年轻的科技人员身上,不仅能够看见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奉献意识,而且深烙着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美国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与王翔一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如今,以航天员为代表的载人航天功臣,已经成为人们热情追逐的明星。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的确,金钱买不来核心尖端的科学技术,当年的“两弹一星”如此,今天的载人航天同样如此。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改革开放的中国,绝不仅是一个只能生产服装、玩具和小商品的国家,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大系统,每个系统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据统计,工程直接参加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
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当年,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撑起了庞大的“两弹一星”工程;今天,载人航天工程依靠的同样是全国大协作。不同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大协作,不再是“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配置。
航空、船舶、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领域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队的3000多个单位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协作配套和保障任务。
各行业各地区所做的工作难以统计,仅是为了应对火箭上升段那短短10分钟的应急返回,就有6艘船、多家后方支持医院、数支空中搜索分队参与其中。绝大多数单位都默默无闻地为此付出,以每次航行最远的交通部救捞局的“德意”轮为例,花费9天时间劈波斩浪到达预定海域,当那10分钟的警报解除之后,再在大风浪里颠簸9天返回港口……
就在一天前,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航天服,走出飞船。这意味着,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境界,也因此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一天,距那次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航船的历史性会议召开30周年纪念日还有2个月又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