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极富传奇色彩的亳州人王效金,让偏居小镇一隅的古井酒厂,成为声名远播的国内酒业“大鳄”。在创造白酒奇迹的同时,王效金也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成为阶下囚,昔日的英雄也沦落为古井的罪人。
王效金的案发,不仅给古井带来警示,也提醒众多的国企掌门人,如何用好手中的人、财大权,当好国企的当家人。另一方面,王案带来如何有效监督国企掌门人的思考,从其落马前的行为及心态变化,或许可见端倪。
推动改制背后另有“小九九”
王效金曾公开表示,由于体制本身的缺陷,导致古井集团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只有国有资产大部分退出,才能使企业再次焕发生机。他表示,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转变经营理念、改善治理结构,推动古井实现新的辉煌。其实在冠冕堂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背后,王效金另有“小九九”。
2003年下半年,深圳某集团准备收购古井,并向王效金行贿。2004年2月25日下午,古井集团根据与深圳某集团的谈判初步成果,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听取审议并最终通过改制方案。
方案显示,古井以净资产为基数,让出60%股权给深圳某集团,余下40%在内部分配,然后以员工拥有的这4成古井集团股权,再设立一家新的投资有限公司,作集团的一个股东,以此实现古井股权多元化。
该方案规定,在这家新的持股公司中,普通员工占股60%,管理层占股40%。但普通员工每人仅有3万股,而王效金一人则高达1000万股。
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据参与者回忆,当时很多职工为了宣泄对分配方案的不满,竟然跑到王效金所居住的别墅边烧纸钱。
宣传效忠古井就要效忠王效金
王效金在古井集团可谓一言九鼎,也因此,很多行贿者对王效金“银弹”开路,总能心想事成。
在很多古井员工眼中,王效金就是古井集团。“没有王效金,就没有古井的今天。”此话并非言过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古井酒厂厂长后,王效金便开始展现惊人才能。1989年初,白酒业一片萧条,而此时,王效金推出“降度降价”策略予以应对:将古井贡酒的度数降下来,同时也将销售价格降下来,让普通人也能喝得起名酒。由此,在当年的名白酒企业中,古井成为唯一一家效益没有滑坡并一跃成为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的企业。
此后,古井酒厂进入高速发展期。至1999年,集团总资产已近百亿元。在最辉煌的时候,古井集团上缴利税曾达亳州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光芒之下,王效金让人无法不仰视,在《古井报》上,可以看到以各种形式宣传王效金的文章。
有报道称,王效金也在公开场合说,王效金就是古井,古井就是王效金,效忠古井就是效忠王效金这个人,效忠王效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古井的发展,是为了每一个职工的发展。
国企亟需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王效金的案发,引发广泛关注的话题:如何监管国企“掌门人”。王效金对此也是感慨系之,在庭审最后陈述阶段,他表达了深深的忏悔之意。
面对王效金案,人们必须深思:国有企业的权力监督体系该如何构建?
“国企由于产权唯一或产权不明晰,往往造成各级负责人责任不清,以权谋私。只有引进不同的投资者、产权多元化、多方竞争,才能针对重大决策的表决、执行和监督形成内部的制约机制。”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张,关键要引进外部监督者,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机构,不能仅依赖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或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审计。此外,还应聘请独立的董事、监事及财会人员。
胡星斗还认为,必须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监督。“必须给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力,企业的重大决策应该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确保职工代表大会真正成为企业核心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而言之,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公司化的治理结构,确保分权制衡机制的运行,是专家就国有企业权力监督体系的完善给出的建议。(中安在线-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