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了两年多的医改方案,仍处在争论的漩涡之中,如何使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主张化作最为真实的国民福祉,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0月14日亮相的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点燃了公众的议政热情。
截至10月16日晚10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显示收到网民意见和建议4523条;2个小时后,这个数字已蹿升至5229。
这意味着,平均每分钟会有近6条留言汇聚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下称医改领导小组)。
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健康保障处处长任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网络是获得反馈的主渠道,收到的信函和传真数量不多。
“利益相关者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医改方案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教授杜乐勋向本刊记者评论道。
自2006年6月酝酿起草以来,医改方案的制定,曾屡屡遭到基层医护人员参与力度不够、表达意见不足的批评。
一线医务工作者满意与否,被认为是医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本轮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医务人员留言呼吁提高薪酬待遇,改善执业环境。
热议纷起
10月15日,医改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向发改委网站上发布的答记者问中表示,公开征求意见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修改完善征求意见稿,也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全面地了解征求意见稿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加深理解医改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扩大共识,扎实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对于论述医改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第一部分内容,收到的网络意见并不统一。
网民“老百姓”留言认为,这部分内容过分强调困难,为推卸责任打下伏笔,显得诚意不足。
另一位网民“熊鹰”则作出了“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八字评语。
同日,中央电视台某新闻栏目质疑方案专、绕、涩、大、空,感觉看不太懂文件内容。
任伟对此回应说,目前得到的反馈中正面信息居多,因为医改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有些术语是为了表达的准确,所以让老百姓觉得不太明白,他们也希望把复杂的方案内容,通俗地向老百姓解释,并计划通过答记者问、邀请专家解读等方式,借助媒体对公众进行“科普”。
文风之外,亦有专家批评方案态度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前后矛盾。
医改方案对争议较大的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给出的表述是“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对政府投入补贴给患者(补需方)还是补贴给医院(补供方)的争论,拿出的意见是既补供方也补需方,等等。
有评论认为,征求意见稿为了平衡各方的不同意见,把不同机构的医改版本中某些截然相反的意见全都涵盖在内,“既要政府主导也要市场化、既要补供方也要补需方,而很多方面其实是不可能并存的。”
杜乐勋则支持对这种重点、难点问题暂时搁置的态度。他认为,多种模式共存,可以互相比较互相学习,让实践去检验其客观效果。
相比之下,征求意见稿关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主张未见异议。这被视为医改的灵魂。围绕这条主线,医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的文字论述,无论是在发改委网站的意见征集处,还是在媒体对专家学者的访问中,都几乎没有出现有分量的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