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广大网民对自己所在省份社情民意通道的知晓程度,10月21日,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调查——您知道您所在省份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吗?调查包括三个选项:一是知道;二是不知道,没有查询过;三是查不到,不知哪里找。截止23日下午14:30,共有15592人参与投票。其中,11453人选择“查不到,不知哪里找”,占总投票人数的73.5%;选择“不知道,没有查询过”的有3474人,占投票人数的22.3%;选择“知道”的只有665人,占总人数的4.3%。据统计,超过95%的网民不知道、查不到所在省份社情民意受理联系方式。
调查显示,超过95%的网民不知道、查不到所在省份社情民意受理联系方式。这一结果既让人错愕也让人悲哀,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网民对所在省份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是相关部门对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没有给予足够的宣传和重视。
事实证明,只要相关部门重视社情民意的受理方式,网民不会不买账的,还会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反映社情民意的热潮中去.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远的有今年2月16日,《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结果这一期报纸很快被一抢而空,出现了“昆明纸贵”的情况。近的有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主动通过人民日报驻山西记者站对人民网网民留言给予回复,激发了网民建言献策的热情。此外,诸如江西省长吴新雄、副省长史文清公布手机号码,作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违规举报电话予以公布,结果引得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拨打,有的不是反映住房保障违规情况,而是想通过手机向省长反映其他难题。
所有这些说明了两点,一是一些地方领导对社情民意通道很重视,一是老百姓有倾诉的欲望和要求,但社情民意通道不畅。一旦不畅,必然出现两种情况,老百姓的声音得不到表达,问题得不到解决;一是上层无法了解民意,或者是无法掌握真实的民意。今年7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把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决不能堵塞民意,形成“言塞湖”。“堰塞湖”一旦溃决,后果很可怕,“言塞湖”一旦形成也会后果很严重,严重的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为此,就必须构建社情民意通道,让老百姓有话说,有说话的地方,有和官员直接沟通的机会。为保证老百姓表达通畅,一方面应健全传统的表达通道,比如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等等,另一方面就需要重视网络,构建网络通道,中央对网络民意一向重视,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网与网友交流时说:“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对28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7.1%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事实上的确应该如此,因为网络已经日趋显现“第一媒体”之势,据报道网络媒体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电影、戏剧等传统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并呈现出取代电视的发展势头。2007年9月,美国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互联网和电视是人们最为青睐的传媒,但互联网已跃居电视之上。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重视网络,显然是阻断了大量社情民意。
事实上,这几年来一些热点事件、引起较大关注的事件,哪一件不是发端于网络,在网络上关注度极高呢?信息时代应当更好的利用网络,及时解决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如果要阻止流言蔓延,就及时回应,在第一时间内以权威说法给网民一个交代。
建立社情民意的网络表达机制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及时解决老百姓的吁求,重视网民的要求,及时解决,否则便会恶化事态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及时回应各种传言,该证实就证实,该证伪就证伪。
说到底,建立社情民意的网络表达机制,从根本上说是如何实现“贴近民情、合乎民意、顺乎民心”的目标。总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情民意通道,官员才能更好地执政,老百姓也才会更好地表达意愿,投身于建设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