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亲历中东的枪林弹雨,他曾与中东枭雄交往密切,他曾3次接受外国元首授予的荣誉勋章,他曾见证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时延春,近40年的外交生涯,使他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翻译家。几十年沧桑阅历,使他磨砺成为作家和诗人。他曾被胡锦涛主席亲切地称为“诗人大使”。
前不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亲历开放30年:中国外交官论坛”上,记者见到了这位谈笑风声的“诗人外交家”。
1960年,时延春作为留苏预备部的学生来到北京。在被派往苏联学习技术前,他先要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一年的俄语。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周总理作出批示,要求这批学生转到外交战线学习英语。1962年,毛主席作出批示,他们又改学了阿拉伯语。就这样,曾经是理科生的时延春在北外学习后,于1965年进入外交部。
1995年,时延春担任中国驻亚丁总领事馆总领事。两年后,担任中国驻也门共和国大使。1999年11月,他赴任中国驻叙利亚大使。
外交生涯近40年,时延春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是怎样走出国门的?时延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首先开展的是承包劳务业务。“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搞承包劳务,首站在中东。我们第一批搞承包劳务,就是在也门和伊拉克。”时延春说。
也门是继埃及、叙利亚之后第三个与中国建交的中东国家。中国在也门开展承包劳务始于1979年。1979年以来,一大批中国公司先后进入也门,在也门开展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技术合作、合资经营等互惠互利的经济往来业务,人员最多时曾达到4500余人。时延春介绍说:“中国公司大多是通过在也门实施中国有关对也门援助工程项目进入其承包劳务市场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随着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这项工作不断扩大。”
时延春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知道什么叫承包劳务。“之前,中国老百姓还不了解这个词,这个名词在字典里才找得到。”他说,“由于中国企业缺乏经验,一开始时根本不知道怎么搞承包,怎样在国外开展工作。当时,我们的热情还很高,但是法制观念不强,因此碰了不少钉子。”
中国和叙利亚的承包工程业务始于1981年。有一家中国企业,在叙利亚就碰了钉子。这家企业因为合同没签好,到叙利亚后就按中国的行事方法做事,可叙利亚不听你那套,导致工作没法开展。后来,使馆费尽周折,帮助双方解决了问题。
时延春出任驻也门大使后,帮助中国企业与也门在石油、天然气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但是,中国企业在也门也遇到了棘手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中国由石油输出国变成石油进口国,而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中国的一些石油企业开始考虑“走出去”。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7年,有一家中国企业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在也门中标了一个小油田项目。然而,1998年春节,时延春突然接到电话,说这家企业在也门的石油业务做不成了,要被赶出去。时延春了解了情况后得知,原因是英国和法国的公司联合起来抵制中国人到也门开采石油,他们认为也门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英法两国的公司各出50万美元,把也门负责此项业务的主管都收买了。”时延春说,“我一看问题很严重,马上请示外交部长,再请示总理,后来江泽民主席亲自出面来解决。”最后,通过中也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中国向也方提供了设备,介绍了经验。
“赶在也门副总统访华前,我力促也方石油部长作为代表团成员与副总统一道访华。他们访华期间,我专门陪石油部长到物探局基地参观考察,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国勘探开采石油的能力、水平、经验和人才,让也方放心。”时延春说,“后来,也门方面向我们表示,他们不信任西方人,认为西方人在挑拨也中关系。最后,也方决定不通过竞标,直接把一个油田项目包给中国公司,让中国公司进行勘探开采。中国石油公司最终顺利地进入了也门的石油天然气领域。”说到这里,时延春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情,脸上写满了自豪。
时延春简历:
1942年2月出生于山东。1960年至1965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阿拉伯语。1965年进入外交部。历任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首席馆员、临时代办,驻亚丁总领事馆总领事,驻也门共和国大使,驻叙利亚大使。2002年8月至2004年11月,任外交部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