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记者在拉萨北郊的拉鲁湿地对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进行了采访。“改革开放这么久以来,西藏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看看西藏的碧水蓝天,就能够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当有记者问起西藏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时,张永泽如是回答说。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是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更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同时,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西藏成了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使得西藏高原又成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为此,建设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受到了中央和西藏各级政府的重视。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西藏高原的碧水蓝天,可以说是西藏所有工作的重点。因为西藏高原生态非常脆弱,但它又关系到全国乃至亚洲的气候变化,为此,在西藏建设生态文明显得尤为重要。”这位毕业于四川大学水污染治理专业的博士局长对记者们介绍说。
说起西藏的环保情况,张永泽变得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以拉鲁湿地为例介绍了西藏这些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严格措施和巨大投入。张永泽说,拉鲁湿地是一块总面积12.2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6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占去了拉萨市区建成面积的11.5%,是拉萨名副其实的“肺”和“肾”,更是拉萨的自然名片。
20多年以前,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湿地被占用得很厉害;199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认识到了城市湿地在环境方面的重要性,决定对拉鲁湿地进行环境恢复,当时占用湿地的群众抵触很大,环保部门顶着压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得到了理解。1999年拉鲁湿地成为了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拉鲁湿地,政府的投入很大,1998年为恢复拉鲁湿地的生态,关闭了7家水泥厂,为此,政府贴息贷款3000万帮助企业转产。
当有记者问及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冲突时,张永泽表示:“在西藏,发展工业要慎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了上上下下的共识。西藏的优势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人文环境,我们要发展,是要发展不会对西藏生态造成危害的特色产业,如旅游业、民族医药等等。”
在解决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方面,张永泽介绍说,这些年来,西藏严格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在重点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保护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现在,西藏自治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90%,重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更是高达100%,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为了保护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投入的环保资金高达15.4亿元。
近年来,西藏在环保方面的力度逐年加大。仅“十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就高达24亿元。2006年1月1日起,西藏自治区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2008年1月1日,又全面禁止了砂铁矿的开采;同年6月1日起,西藏自治区全区开始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有效的制止了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这些措施正对西藏的环境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记者看到,如今的拉萨,空气干净清新,碧水掩映着蓝天白云,野黄鸭惬意的在拉萨河畔栖息,越来越多的黑颈鹤飞到拉鲁湿地晒着冬日暖阳……
对此张永泽介绍说,目前西藏共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0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9个,保护面积多达40.83万平方公里,占了西藏国土面积的34.03%,居于全国首位,是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曾被认为已经绝种的西藏马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藏被重新发现,种群现在已经不断扩大;藏羚羊的种群数目前已经达到15万只左右;在人工植被面积提高的前提下,西藏的风沙天气也明显减少,与30年前相比,拉萨减少了32天,日喀则减少了34天,泽当减少了32天。这些有目共睹的数据,都在表明一个事实,改革开放30年以来,西藏的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
“我的心愿,也可以说是所有在西藏从事环保工作的人的心愿,就是要让碧水蓝天永留西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为国家构建起一道能够保障生态安全的屏障。”这位1998年以援藏干部的身份进入西藏,已经为西藏的环保事业奉献了十年的青春岁月,并且因为爱上了西藏的环保事业而决定永远留下来的云南汉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