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条曲线”彰显广东公共财政转型
回顾财政改革开放30年,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财政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实现了财政职能的转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顺利转型、促进体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三个阶段的分析表明,广东财政改革发展的历程脉络鲜明、循序渐进,改革的内容、层次、手段丰富。从若干重要财政指标来看,三条类“U”型抛物线彰显了广东公共财政的漂亮转型,也反映了全省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进程以及政府职能与执政理念的转变。
第一条抛物线反映30年来广东财政收入占GDP之比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过程。这一曲线揭示了广东财政由计划型财政到市场型财政的成功转型,以及财政收入成长机制由缺失到形成再到完善的过程。1978年改革开放后,广东开始由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型,伴随着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下滑态势。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转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财政乃至经济体制改革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规范了税制,而且通过增值税等现代税种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挂上了钩。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财政收入也以更快的速度迈步前进,1994 -2001年这条曲线迅速爬升。随着广东经济和财政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期,2001年以后的曲线趋于平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上下波动、趋于稳定,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条抛物线反映了1994年来广东财政支持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领域支出占全省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过程。这一曲线揭示了广东财政由生产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的成功转型。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到2001年,曲线逐步下滑,说明该时期广东对涉及民生方面的投入水平增长相对不快。2001年以后,曲线逐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加快上升态势显著。较好地印证了近年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广东,出台的各项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全省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财政的公共性得到进一步体现,人民群众因此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第三条抛物线反映1994年来广东市县级财政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过程。这一曲线揭示了市县级财政支出责任逐步明确和强化、财力与事权关系由不相匹配到逐步协调对称,以及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增强、财力不断下沉的可喜变化。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省的财政体制,形成了有利于中央收入增长的运行机制,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实力,财权逐步上移,造成1994-2001年市县级财政支出比重逐步降低。广东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市县级特别是县域财政困难问题更加突出。近年来,从中央到省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广东创造性地实施了激励型财政机制,并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缓解县域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强,县域财政困难得到了一定缓解。反映到曲线上,2001年以后市县级财政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说明市县级的可用财力增长明显加快。
以上三条曲线,简明形象地勾勒出了广东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轨迹,表明广东财政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初步构建了公共财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