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赵晓辉 白洁纯 毛晓梅)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前景尚不明朗。在资本流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世界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金融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银行业:加强信用风险防范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由于国内银行所持有的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此次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有限,除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等因素外,行业所实行的审慎监管至关重要。
在银行业监管方面,中国一直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的分离,这有效防止了风险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蔓延,使得这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有限。
尽管如此,中国有关商业银行仍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一定的牵连。根据已经披露的数据,截至9月末,工行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面值合计12.07亿美元,持有“两房”相关债券面值合计16.76亿美元等。为降低投资风险,工行已经为包括上述债券在内的债券投资累计提取拨备13.9亿美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00%。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等也采取了相应的减持拨备等举措。
为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银监会进行了专门部署,表示要把信用风险防范作为当前银行业主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加强境外投资业务风险防范,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同时,要加强管理,规范中间业务,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并要及时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方式。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信用风险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心仍然是贷款领域。为此,银监会正在抓紧制定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的相关规定。
与此同时,银监会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提高透明度”的原则,在自身发展战略的框架内进行金融创新,始终坚持审慎经营,做到“尽职”和“程序正当”。
证券业:加强基础制度建设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严峻挑战和全流通环境下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证监会近期出台一系列近期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远期有利于夯实市场制度基础的改革措施,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一段时间以来,证监会及时采取措施,增加上市公司回购和控股股东增持的灵活性,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相关规定,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推出可交换公司债券。
具体到行业来看,由于综合治理改变了证券行业面貌,夯实了发展基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中国证券行业冲击不大。虽然华尔街几大投行悉数受到冲击,中国证券公司却在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巨幅波动的内外夹击下基本保持了平稳规范的发展态势。
分析人士指出,正是由于监管层及早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强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基础性制度,以较小的成本化解了行业风险,中国证券行业才避免了在今天有可能付出几倍乃至十几倍的代价。
经过前几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证监会集中处理了证券公司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和风险,建立健全了证券公司监管基础制度,在支持证券公司产品和业务创新的同时,坚持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整体上提升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保障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平稳运行。
关于今后证券行业的监管工作,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要探索有效机制,正确处理鼓励创新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增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建设成为“治理健全、风控有效、资本充足、诚信合规、专业精湛、服务优良”的现代金融企业。
根据安排,证监会将继续从基础制度建设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更加突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更加突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形成新体制新机制;更加突出完善市场结构,促进市场协调发展;更加突出加强市场改革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深化改革、审慎创新,探索市场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