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了农民、企业和政府“三赢”
采访中,张伟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农民在农业基地平均一年工作7个月,月均收入800元,年收入5600元,加上每年600—700元的土地租赁收入,年收入可达6200元以上。另外,1000亩的生产基地常年要雇用农民工约200人,是原有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或转向二、三产业,又有一部分收入。
“土地流转还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农民身上转给了企业,农民只需像工人一样专心工作就可以了,至于收成怎样、市场怎样,那是企业的事情。”张伟峰说,企业有了基地后,必然会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
农民受益多,企业更是乐享其成。目前,临沂万全、三兴、伊思德、菲尔德、县供销联社等企业在南古镇的基地,初期完成投资已达600万元,栽种了韩国“因特网”辣椒、超市专用甜玉米、出口香葱等特色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标准化生产突破了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据统计,这些基地亩产值可达到5000-10000元,基地年可获利600-1000万元,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出口创汇约800万美元。
政府也从土地流转中受益。为方便生产,许多企业加大了对基地的投入,一些本应由政府兴办的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企业主动承担了起来。2008年上半年,仅菲尔德、伊思德两家企业就在基地建设上投入了300多万元。根据规划,在未来两年内,有6家企业还将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道路40公里、桥梁46座、机井300眼、渠道8000米、地下管道1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