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买肉要肉票。资料图片
背景
票证时代
在父辈的记忆中,票证是与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联系在一起的。新成立的中国政府面对战乱之后几近崩溃的经济,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时代”的帷幕。在所能想得到的吃穿用的方方面面,票证严格地控制着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如今,当温饱不再是难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乐于回忆当时的故事:有些人为了娶媳妇,一两一两地攒粮票;有些人用粮票包红包,也是很受欢迎的礼金;有些人家,父亲去儿子家吃饭,可以不掏钱,但必须给粮票;缝纫机票之类的工业品票更是珍贵,一个单位一年可能也就一两张,分到谁头上谁都跟中奖了一样兴奋。
票证制度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特别是自1980年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票证就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件、商店里五花八门的商品、社会上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
“旧票证”渐渐离我们远去了,成了一种纪念品,各种信用卡、消费卡兴起,生活进入不带钱就能买到东西的“卡”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