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准备和制度准备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参与文件起草、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的王梦奎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设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座重要里程碑。
冲破了“计划”的束缚后,经济建设领域更多的首创实践风起云涌,这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养分。2005年2月,在充分吸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首次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释放了很多利好信息。民营企业家戈亚琴说,现在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大家的创业热情也非常高。
30年间,从农村改革到经济建设,从基层民主到社会管理,从实践推进到决策部署,党和政府在各个关键时期和各个重要领域用政策文件引导人民群众首创实践,用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用巨大理论勇气释放人民群众首创意愿,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其中之一是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30年前,我们党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鼓励创新、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时代精神,给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和施展舞台
一个善于尊重首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民族,必然能够产生永续的发展动力。凝聚全体人民智慧和勇气的30年改革开放历程,雄辩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第一个改制企业,第一个上市公司,第一个“走出去”企业,第一个家庭文化超市,第一个民营博物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个村镇银行……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无数个第一,出现了无数个首创。
无论是创新的成功,还是探索的失败,首创精神都是30年改革开放时代画卷的耀眼底色。
“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这是20多年前在温州十分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意思是说,地方政府对老百姓发展私营经济的“首创”采取“无为”的态度,恰恰保护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而温州则是“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而正是在这“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充满挑战的进程中,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使改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这样一种宽容失败、保持多样的社会氛围中,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模式管到底、一个框框框到底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活力、张扬个性、尊重价值的新型社会管理方式,各地区各领域探索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大大地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大胆试,大胆闯,从思想认识层面走向火热的社会实践--1979年,首钢成为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重大试点,采用利润递增包干制;1982年,深圳竹园宾馆实行工资改革在全国率先打破“大锅饭”;1985年,江苏昆山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建设开发区;1996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成立报业集团;2004年,国家在吉林和黑龙江进行免除农业税试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州和温州以各自的发展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伴随的各种评判从没有中断过,但学术上的争论并没有给这两个区域带来发展上的麻烦,而是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一路走来。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没有宽容的环境和灵活的政策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百花齐放,无论是区域一体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还是新确立的成渝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等,都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块状分布、区域竞争的最新态势,这给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动力。
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向深入,鼓励首创仍然是化解当前矛盾的重要法宝。
安徽一些地方农民针对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搞起了资金互助组,成立了中国式的“穷人银行”;江苏一些农村针对壮大了的集体经济,率先实行社区股份合作制;山东一些地方针对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问题,成立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无数个新的首创又会成为行进中的中国解决各种问题的钥匙,一些首创必然又会催生一批新政策的出台。
在最具有挑战的科技创新领域,更是重新审视着宽容失败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时,建议把“宽容失败”作为原则写进法律中。
“从国家立法机关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有如此清晰的认识,这是中国科技创新研究的大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罗群说。
在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前途和惠及广大人民利益的伟大工程,同样需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
让宽容失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让创新思想得到充分涌流,让首创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必将在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的创新中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