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仅为4.4%;沈阳、大连两市接收毕业生占2/3,其他12市不足1/3
各种招聘会近日纷纷走进大学校园。这是一名大学生在仔细观看招聘单位的要求。冬 冬摄
前不久,辽宁公布了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18.7万人,年度就业率为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明显偏少,只有8248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4%。沈阳、大连两市接收的毕业生人数占到总数的2/3,其他12市则不足1/3。
一方面是基层人才缺口巨大,急需各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量毕业生拥堵在都市,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辽宁这个城市化率全国领先的工业大省非常突出。
基层“喊渴”
宁可不就业也不去基层
到基层就业的这么少,是基层不需要大学生吗?今年年初,辽宁省委督察室、教育厅等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一项督察。结果显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急需大批教育、医疗、农技农艺、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实用人才。全省44个县法院多年来没有新进一名法学类本科毕业生,1033个乡镇卫生院从业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不到2%;农村初中、小学(含县、镇)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1/3。
大学毕业生不去基层就业,是因为城市工作好找吗?近日,记者走访一些招聘会发现,“两减一高”成为去年以来招聘新现象。东北大学一位负责就业的老师介绍,受金融危机影响,招聘企业总数减少,招聘“门槛”却明显提高。如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必须对口等。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性不高,“下不去,留不住”的状况严重。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介绍,大量毕业生拥堵在沈阳、大连两市市区,成为低就业、不就业的“都市漂族”。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
基层就业渠道也不畅通。2007年辽宁有师范类毕业生1.27万人,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2%,原因之一是当地许多顶编在岗的代课教师及不合格教师占用了大量编制。
学科和专业设置不“适销对路”,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基层。辽宁一些高校贪大求全,设置了一些趋同过热的专业。如不少工科学校开设外语等“小文科”专业,21所高校开设法学类专业,39所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18所学校开设体育类专业……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基层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人才匮乏
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年苦读考上大学,就是想留在大城市,不想再回家乡。一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说,在沈阳机会多,“靠本事吃饭”,而在小地方,专业不对口,很难发挥专业知识特长。
这种基层人才的匮乏与都市人才的浪费并存、人才流向与分布的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导致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极缺,不仅制约了辽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清原县人民医院是全县最大的医院,在岗410人,正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却只有10多人。院长告诉记者:“每年都去招医学专业大学生,可没有人愿意来。这3年,我们本打算招30—50名本科毕业生,可实际只招到7名清原籍的毕业生。‘文革’结束以来的30年,医院总共进了30多名大学生,多数还是以前‘分配’来的,现在走得也差不多了,包括我在内只剩12人。耳鼻喉科等一些小专业,根本就没有大学毕业生。”县医院尚且如此,遑论县以下的那些乡镇医院了。
长效机制
引导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
有专家建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可以依靠政策的导向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待遇相对较差,担心没有发展空间,所以要有完备的政策跟进。
据了解,辽宁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教育厅、人事厅等相关部门先后实施了“三个计划”(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一校一名师范生计划”,吸引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
辽宁在今年的公务员招考中首次提出,全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时,乡镇机关用于招录“三个计划”的人数应不少于总招录计划的40%。
目前,辽宁实施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的各类项目,都分别配套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到农村教书,在校期间申领国家助学贷款且服务期满两年以上的,其贷款本金和利息由政府代为偿还;无助学贷款债务的,工作满4年,其学费由政府一次性返还等。
为更有效吸引大学生到基层,专家还建议:考录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招考研究生,应当始终坚持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者优先的原则。尤其是省直、沈阳和大连两市公务员考录时,应至少有50%的职位录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其他12市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职位,也不应低于总数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