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2月16日电(记者任元俊 南婷)“现在政府已从只重视GDP转向多头并举,煤炭大省山西已经开始从挖煤向‘挖文化’转变了。”山西省文物局政策研究宣传处处长许高哲近日表示,“我们文博系统不再是蜷缩于历史和古董的‘象牙塔’孤芳自赏,文物保护也发挥起了经济价值”。
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年文明看深圳,百年文明看上海,千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丰厚,尤其地上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等古迹建筑闻名中外。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文物保护事业如同“蜕变”一般,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物管理机构从单一包揽到分工专业化、博物馆从屈指可数到多样化、文物从故步自封到走出国门。
“过去人们一说起文物工作,就戏称我们文物局是挖墓修庙卖古董的。”许高哲摇头苦笑了一下。他觉得,用8个字描述当年的境况再合适不过:孤芳自赏,门庭冷落。
据山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处长杨子荣回忆,1979年以前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是全省唯一的文物单位,工作人员仅有150人。这个集全部功能于一体的单位事实上仅能做些重点保护工作。“包括当时在文化局里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全省的专业文物工作者仅有300多人,而现在有近3000人。现在从市到县基本都设有文物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在其专业领域里各司其职。”
“‘破四旧’期间,人们谈古董色变,谁重视文物谁就是‘厚古薄今’、走‘白专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的人们可把这些东西当宝咧。”杨子荣说,“最明显的一点是过去拆庙,现在修庙。改革开放后人们发现开发文物能挣钱,于是开始重视并进行开发保护,像介休绵山、皇城相府就是当地群众开发的。”
据杨子荣介绍,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山西“皇城相府”,由当地村委会贷款维修开发,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曾经的所谓“破烂”被“请”进了博物馆“供奉”起来,促使山西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据许高哲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仅有山西民众教育馆等屈指可数的几座博物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西的博物馆事业开始进入发展建设的新阶段,并形成了综合、专题和民俗,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山西省博物馆不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朝着多品种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山西修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设施——山西博物院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省民俗博物馆、省艺术博物馆等,地市博物馆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许高哲说,以山西博物院为龙头,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以县级特色博物馆为支点的博物馆体系逐步形成。
不仅如此,山西的文物顶着“国宝”光环走出国门,文物精品先后参与了在美国、法国和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文物展览,并在日本、意大利的多个城市举办独立展出。“那些曾经蜷缩在角角落落、不被见光的文物‘宝贝’,如今能有很多机会在世界各地亮相了。”许高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