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澳门12月19日电 题:回归祖国9周年 商人见证多元化澳门
新华社记者 张家伟
回归祖国前,澳门老字号饼家咀香园80%的客人来自香港。回归后,特别是中央政府2003年出台便利内地居民赴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旅游的“个人游”政策后,这一本地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发现,他们的主要客源已变成在“大三巴”牌坊前照相留念的内地游客。
今年步入9周岁的澳门特区已不能单单用“飞快发展”来形容。这个不到30平方公里的岛城,在特区政府推进本地经济朝多元化目标迈进,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各行各业的规模都在回归后不断膨胀着,特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澳门本地的众多中小企业家正是最佳见证者。
“1997年因为治安不好,游客都不敢来,澳门的经济也随之倒退,那时就会发现经济不好对我们这一行打击很大。”澳门咀香园饼家董事总经理黄若礼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特区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6年开始,澳门经济曾陷入长达6年的困难时期,本地生产总值长期维持低增长甚至负增长。
2003年出台的“个人游”政策很快扭转了这一局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澳门经济在同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分别取得22.9%和23.3%的高增长。旅游业的逐渐兴旺让咀香园这样的企业受益匪浅,来这里旅游的内地游客大都会或多或少买点本地闻名的杏仁饼,带回去自己享用或送给亲朋好友。
黄若礼回忆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咀香园的规模。“咀香园是从我爷爷那代开始,一直以来在澳门都只有一家店,还是前铺后厂那样去生产与经营,直到1997年才开了第二家店。”现在游客多了,营业额也上升了,咀香园在澳门的分店已达9家,还有专门的厂房来生产这些包装精美的老字号饼食。
对于澳门特区经济发展定位,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及,“支持澳门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尽管多元化发展对于一直依赖单一产业的澳门来说并不容易,但在政策引导下,本地建筑、旅游、会展、零售等行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带动。以比较突出的会展业来说,今年是澳门落成大型展览场馆的首年,全年举行了展览会议550多个,比去年的450个增长22%,本地业界还预期2009年会展业直接收入达到7亿澳门元。最重要的是,会展业的景气能辐射到相关的酒店、娱乐和零售等行业。
与许多本地中小企业一样,随着特区经济大环境的不断改善,咀香园早已改变以往依赖香港贸易行出口的做法,直接找到进口商将产品销售到海外。黄若礼说,直接出口业务已经从以往占企业整体营业额的不到10%发展到40%以上。
在特区发展中受益的并不仅仅是咀香园一家,即便小如佛像木雕店也能获得不少“眷顾”。今年6月,经过特区政府的申报,澳门神像雕刻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店的老板曾德衡来说,是一种认可,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生意。“现在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确实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他说。
由于中小企业主要解决澳门中低收入市民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即便在目前“金融海啸”的冲击下,特区政府仍然通过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此前发表2009年度施政报告时说,本地中小企业是特区这个微型经济体的“手手脚脚”,只要能保住它们,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日后经济大环境好转时,澳门也能迅速恢复元气。
此外,除了“个人游”为这个狭小的特区带来更多元化客源外,内地这几年还出台了包括《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内的诸多优惠政策,在带动澳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在更紧密的经济交往中让特区民众对内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回归前,“我很少去内地,因此感觉很陌生。2002年时,我开始参加更多的交流团到内地企业参观,并了解相关政府部门的运作,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多东西比澳门先进,值得借鉴。”黄若礼说。
这位曾经对内地“很陌生”的澳门商人目前已在内地开设了食品厂,并注册了一个新品牌直接在内地市场销售产品。为求更大发展,黄若礼每年积极参展广交会,依托内地的大平台寻找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