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2月31日电(记者葛如江、熊润频)安徽砀山,一个距离省会合肥最为遥远的北方小城,一个多项经济指标长期在全省垫后的贫困县。与其闻名全国的特产酥梨相比,近年来砀山县频繁进入公众视野的事例并不美好:
2007年高考期间,安徽砀山发生高考舞弊案,41名在校大学生被雇请替考,包括县教育局副局长、招生办主任、副主任等11人涉案,举国震惊。
2008年10月,因强征土地,引起砀山信庄村村民不满,与维护秩序的城管、警察发生冲突,舆论哗然。
进行了近两年的"两风"(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整治活动被新闻媒体披露后引发不同声音,"砀山两风办难破人治围城"、"砀山两风办注定随风而去"等评论和质疑还没有散尽,砀山又在风尖浪口上再次"铁腕"出击,成立"清理'吃空饷'办公室"开始对全县范围内"吃空饷"者"动刀"。
在负面事件和不同声音接连不断的情况下,砀山"铁腕治吏"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新华网记者日前专访了砀山县委书记张祥根。
"两风"整治是被逼出来的
记者:这两年砀山的社会舆论压力可谓不小,你为何又从整治"吏治"下手,给自己找"麻烦"?
张祥根:穷则思变。"两风"整治也好,清理"吃空饷"也好,都是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不得不做。
我是2006年5月来到砀山的,来了之后才发现,砀山不仅跟经济相对发达的皖南地区相比经济落后,而且在全国各地争相快速发展的九五、十五期间,不少重要经济指标不升反降,处在近几十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纵向比较来看,砀山是人口百万的大县,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人均拥有摩托车、户均拥有电话机的数量在安徽全省排过第一,但是1998年之后,经济社会发展趋缓,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从最初的2亿元一度跌到7、8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一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00元,各项指标在全省垫后。
横向来看,砀山位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七县交界处,七县同处中原腹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风土人情、思想观念都类似,但是周边都在大步发展,只有砀山止步不前。砀山以前有说法,说江苏邳州人到砀山是来讨饭吃的,到2000年两地财政收入还持平,但到了2007年,邳州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20亿元,我们倒退到了1.6亿元,在城镇化、工业化等方面更是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周边县区的发展对砀山刺激很强烈,群众不满意,干部也不满意。我刚到砀山时,县财政拖欠干部的工资、津贴累计达7、8千万元。这样的砀山,让干部、群众都对未来前途感到担忧。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可以解决掉很多问题,但是在欠发达地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症结和问题。砀山的问题是什么?不是外部因素,砀山四省七县接壤,四省通衢,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是好事。百姓市场经济意识强,在其他地方的人还没意识到品牌的力量时,砀山百姓就已经把砀山酥梨的品牌做到了全国家喻户晓,并走向世界,这是一大创举,现在即使花上100亿元做宣传,也不一定能达到这种效果。同时,砀山文化积淀深厚,人口集中,交通发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利条件都在砀山,但多年来暴露出的、令群众不满的问题却惊人相似,就是干部作风。
来了砀山之后我发现,比经济落后更严重更可怕的,是干部志短:一些干部不熟悉工作,简单一个数据老半天拿不出来。开会上班"晚来早走";更恶劣是干部之间拜把子、搬弄是非,工作方式就是吃饭喝酒。一些部门行风不正,无心发展却敛财有术,对一些以权谋私捞好处的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群众意见很大,揭发干部作风问题的大小字报满天飞,贴到了县委值班室大门口,头几个月上班经过,我天天都能看见。"两风"整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得罪少数干部是为了让更广大群众满意
记者:有人说,相对于基建"硬"成果、经济"硬"指标,"两风""吏治"这块硬骨头不仅难"啃",而且难以出成果,风险也很大。你担心过吗?
张祥根:我也有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矛盾。来砀山之前一些关心我的老领导说,砀山很复杂,要多讲好话,少得罪人。这是他们的毕生体会,也是"为官"最为妥帖和保险的途径。但是来到砀山之后,一件件、一桩桩事情让我深刻认识到:跟全县几十万老百姓相比,向1万7千名财政供给的干部"动刀",得罪的当然是少数。
要发展、要稳定就不能回避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砀山的经济落后也好,负面事件也好,归结起来都是人的问题,是"两风"的问题。砀山想要在十一五期间把经济搞上去,关键就是要从干部抓起,让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不出事。
想干事体现的是责任心,会干事体现水平,干成事说明能力,好共事强调作风,不出事就是要求廉政。我从皖南到皖北,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这里干部的本质不错,想干事,但是水平和能力差一些,做事持久性和细致度不够,一件事布置下去,一顿酒喝下肚,第二天一早马上行动,但是不出三天就偃旗息鼓。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门外汉,讲农业能讲半天,讲工业讲不了一袋烟,讲市场经济讲不出三句话。甚至对于招商引资、经济建设等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相关经济政策也说不上来,只知道喝酒,好像喝多少酒,就能招来多少商。
我们分析总结砀山存在的问题:一是改革力度不大,步子不快;二是发展环境不优;三是党员干部没有发挥作用。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念和作风问题。但是观念和作风如何抓?老话说"棒槌甩得再高,最后总要落地"。砀山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非常多,从哪里切入?整治"两风"就成了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抓手。从去年开始,由纪委、监察局、组织部、纠风办、人事局、招商局等部门抽调的11人组成县"两风办",接受投诉处理,开展两风整治。同时,全县13个乡镇和开发区也都成立了"两风"办,并设立了198个政治生态建设监测点,210个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聘请了20多名特邀"两风"监察员。
一方面,"两风办"只是对体制内监督权力的整合,将有监督权限的部门统在一起,力求监督效率达到最大化、最快速地解决问题。因为体制内的监督部门并不缺,党纪、国法的两条红线都有相关职能部门监督把关,缺的是实际效果,缺的是在党纪和国法、部门和行业之间"中间地带"的监管,缺的是对干部不作为和慢作为的整治。"两风办"只是砀山定的名字,也可以是别的名字,几年后,也许还有会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个事。
另一方面,抓"两风"也并非单纯地就"两风"来考评、奖惩,更重要的是树立用人导向、践行科学发展观之路。与"两风"治理同时开展的,是近三年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的任免升迁跟"两风"评议挂钩,跟干事创业成果挂钩,跟群众民意挂钩。每年都有因群众反映出问题而被调整的干部,去年到今年初,先后四个乡镇干部一把手被撤换,原因就是群众不满意。今年9月份,县文联、城管局的一把手也在明查暗访、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被免职。按过去的传统眼光看,文联是个闲置,有多大的错误要被调整?但是群众不满意就是错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宁愿"刮骨疗伤"不愿"讳疾忌医"。得罪少数干部,是为了让更广大群众满意,也能促使砀山的发展走上正常轨道。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并不可怕,而且问题越早暴露越好,越早暴露就能越早解决,像2005年高考舞弊事件,我们就错失了一次非常好的"治病"机会,以致2007年那场舞弊案风波影响了数百考生的命运。包括我们正在做的清理"吃空饷"问题,普通老百姓一般吃不到"空饷",所以我们也是在主动暴露和解决一些问题。
怕触动问题、暴露问题而奉行"好人主义",当"太平官",对于我个人,甚至大部分干部来说并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慢毒攻心",贻害的将是一方发展大计,得罪的将是大多数老百姓,影响的将是党执政的根基!
记者:有人指责说你想通过"两风"给自己谋政绩。你怎么看?
张祥根:任何一个领导在任上都想干出点政绩来,这不是坏事。要看你干的事是不是对当地发展有利,是不是对老百姓有利。我不回避这样的政绩,而且希望能多干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