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信,对中国13亿人口每人发1000元,这不仅仅是扩大消费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有力的办法,也是熨平社会贫富差距,让人人真正分享改革成果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有力的办法。
我们坚信,对中国13亿人口每人发1000元,这不仅仅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社会意义。
我们坚信,对中国13亿人口每人发1000元,这绝不是梦想,即使今天不做,不久的将来势必要做。这绝不是一时一事之需,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平稳发展,势必成为一种常态行为。
空谷足音,声振林木。
关于“给每人发1000元”的深度思考
证券日报:直言刺激消费直接发钱又何妨
《证券日报》2008年12月17日发表的评论《刺激消费,直接发钱又何妨》,以及12月18日刊发的读者来信《给每人发1000元,为什么不可以》,一经刊出立即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此而展开的《给每人发1000元,为什么不可以?——民主建言》大讨论,更是如火如荼,反响强烈。
1个多月来,社会各界乃至旅居海外的学者纷纷投书《证券日报》参与讨论,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经济网、CCTV等各大网站及众多媒体先后转载相关文章。十名学者日前还以联名的方式在讨论中提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民众发钱”的鲜明观点,并对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探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项看似普通的民主建言,何以引起社会各界如此深度垂注?
深入分析,我们认为,“给每人发1000元”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值得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2008年1月,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汽集团副总经济师邢普曾提交过一份《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 ——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呼声日久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胡锦涛总书记这一严肃的要求,代表了深切的民声。
实际上,类似“给每人发1000元”,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呼声,近些年时有闪现。
较近的比较“正式”的呼声是2008年1月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汽集团副总经济师邢普提交的一份《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提案》。
邢普委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民直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作为当时CPI高增长的补贴,以快速刺激内需。
邢普的这一提案,一石激起阵阵涟漪,但终因这一设想在我国实在“太新”,后来没被“立案”而沉寂。
而随后,我国澳门、香港等地区效仿新加坡等国“全民分红”的举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欧元之父”之称的罗伯特·蒙代尔前不久建议中国政府向全国老百姓发放规模为1万亿元人民币的购物券;最近日本向全民每人派发1.2万日元的“红包”、台湾地区向每位居民发放3600元新台币的做法等等,又让国人燃起对“每人发1000元”的期盼。
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家提出扩大内需保增长,“每人发1000元”作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选择,再次纳入社会各界关注的视线。
其实,邢普的提案,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溯源中国文化,先秦儒学就有关于社会正义的判定。孔子注意到社会分配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中国近代仁人志士都有过“均贫富”理想追求。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阐述其革命理想时,将建设“大同”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这在当时既是经济的需要,更是政治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政策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在经济发展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方向,使公平与效率兼顾,扼制两极分化,缩小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改变不合理的分配关系,这成为我们党的基本政策。
因此,如果说,邢普委员提出“每人发1000元”,主要是作为当时CPI高增长的补贴,以快速刺激内需的话,那么,近期《证券日报》在CPI已明显回落、国际金融危机正向经济危机演变的新背景下,展开的《给每人发1000元,为什么不可以?——民主建言》大讨论,则是从刺激消费保增长着手,深度剖析其社会及政治影响,无疑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记者谢镇江(证券日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