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经济理论往往能解释问题,但却不如简单的道理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譬如“摸着石头过河”,譬如“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简简单单的比喻,快刀斩乱麻,解决了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重大发展问题。
当然,现在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止当初解决全球性生产不足那么简单。金融危机及其向实体经济的次第传导,使解释以及扭转经济衰退的措施亦呈现多重性和复杂色彩。但解释是经济学家的事,我们只想单刀直入地问一句:何不直接发钱?
全球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让我们看清了我们其实是用了一张旧船票,坐在一只并不十分牢靠的旧船上。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我们生产的商品总能保持绝对的价格优势,充斥到全球各个偏僻的角落。这种状况,也使我们在内部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靓丽的数字,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问题的存在。这就像“泰坦尼克”号,庞大光鲜的背后,其实经受不住水下浅伏的危险。
当然,船需要修复。我们既然一时难以“弃船登岸”,当然也不能眼睁睁地“集体落水”。这次我们用的依然是屡试不爽的“凯恩斯主义”的牛皮纸,加钉加铆,修修补补。有经济学家甚至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账:按照“乘数效应”,1元的投资会带动多少关联性投资,带动就业,形成相关收入及消费,又带动其它领域的投资、消费,循环往复,从而推动整个GDP的增长。何况18万亿呢?
可问题是:这只能解决船上的问题,而根本的问题却在船外。
在老刀老家豫南贫困山区,两三年间已经通了贯通东西南北的横竖两条高速公路。可一路跑下来,车流稀少,高速公路两旁,依然是低矮的村落。而在得改革开放之先的较发达地区温州,“施粥摊”前依然可见到排队的长龙。
与一些地方多关心“房事”(保持楼价高位稳定)甚至不惜用“经济伟哥”刺激不同,很多人还是徘徊在望楼兴叹的门口。就如高速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老刀的乡亲们赶的还是那架上不了高速的老牛车。
这种经济结构能持续多久令人满心狐疑。虽然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造船不光是为了乘客,造船工人、甚至工地卖盒饭的农民工也能因此得到就业和收入。问题的关键是:此种增长模式一直以来给予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价格补帖”和给予国内先富起来者的“制度补贴”,能不能拿回来,能不能转移给普通国民?
从这一点来看,包括大规模基建、退税等等在内的诸多行之有效刺激经济的措施,只解决了当下问题。虽然当下问题也需要解决。
内部消费这架老牛车依然深陷泥沼而不能自拔。其实,不仅经济学家,就是普通老百姓也已经意识到了内需依然拉动不起来的原因所在。如果说部分城市居民尚有消费信心的问题,而更多农村人口面临的,依然是迫切需要消费而消费不起的问题。
显然,直接增加国民收入为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只要有钱,至少在老刀老家那些需要解决基本生活之需的民众那里,是迫不及待要消费的,尤其是临近年关之时,甚至要举债消费。
删繁就简地看,与给企业免税、提高个税起征点、给公务员或企业员工加薪等等只增加一部分人收入和消费能力相比,直接给普通民众按人头发钱,或者按其收入状况反向梯级发钱,是标本兼治的干脆利落的解决之道。
说其治标,是因为普通百姓临近年关迫不及待的消费,将带来GDP增长直接的“乘数效应”,经济学家依然可以掰着指头算出其对农产品、种子化肥、对家电、对机械、建材产品甚至电力能源钢铁行业的拉动;
说其治本,因为此举“一竿子到底”,直接将发展的成果赋予国民共享,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人民群众得实惠;而且,从GDP增长的角度,老百姓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种消费拉动的增长是更健康的增长,不会带来盲目决策和投资所可能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
但问题是,钱从何来?其实,看看各地超过18万亿的投资计划就知道,钱并不成问题。我们几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和外汇储备,足够支撑这些。我们需要的,只是转变发展思路,将发展的路径,由投资拉动直接变为消费拉动而已。
此种拉动内需的办法,成都市已经率先开始尝试。据有关报道,成都市政府对2008年12月1日~12月20日前登记在册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乡重点优抚对象等三类人员,每人发放价值100元的消费券,总计有37.91万人享受到这项政策。此举不仅是成都市首举,也是国内首开先河之举。
我们期待并乐意看到力度更大、受益人群更多、范围更广的此类行动。(老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