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走势如何,中科院专家分析
北京2月3日电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多大?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如何?日前,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锡康在2009年经济形势研讨会上指出,既要充分估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冲击,也要充分估计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为先低后高,并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国家。”
陈锡康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2007年中国出口总额占GDP比重37.5%,是世界主要国家中最高的。“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经济衰退严重的美、欧、日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特别高,约占50%%左右。因此这种国际上的经济衰退,自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冲击。”
在充分估计严重冲击的同时,他对中国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看好”。他的主要理由和依据是:
第一,中国的特点是中央政府坚强有力,效率很高;而政府采取的政策性因素又会在经济发展、股市、粮食生产中产生极大作用。
第二,这次应对危机,中央和地方保增长的主要手段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目前条件下,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快速增长,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现在出口很难有大的增长,短期内使居民消费高速增长难度也较大,靠政府的高消费也不合适,而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比较合适。
第三,从中国的历史经验看,大规模投资会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1992—1994年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6%,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13.8%。这三年成为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当然,由于投资的效果具有时间滞后性,因此,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为先低后高。
第四,从国际经验看,大规模投资也会刺激经济发展。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美国罗斯福新政主要采用大规模修桥铺路,对胡佛大坝、田纳西流域治理和水电工程等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由此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复兴。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有利条件:原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暴跌等将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好转。在原油、铁矿石、铜金矿、大豆等产品上,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50%。现在每桶原油价格已下跌100多美元,每吨下降800美元,仅油价下降每年就可为中国节约1600亿美元左右;再加上铁矿石、铜金矿、大豆等的节约额,数量相当巨大。
据此,陈锡康认为:鉴于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明年将处于经济衰退之中,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先走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