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一名75岁的老汉在南京市下关区三汊河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2月23日南京晨报)
老汉之所以先承认是自己跌倒的,是为了撇清关系,排除乘客们的顾虑,乘客们才会上前帮忙扶他。存在决定意识。老汉这样做,显然事出有因。老人摔跤,周围人们无一伸手,任凭老人躺在地上挣扎,这样的情形已屡有所见……说及这个现象,有议论认为,这应当归咎于好心没好报冷了人们的心。与其被误解,剪不断,理还乱,不如一开始就袖手旁观——这说法听似有理,仔细一想却未必。
做了好事却被误解,甚至反被诬赖,这种事固然有,但决不会多。与做了好事被认同相比,前者的概率几乎是九牛一毛。因此,拿小概率事件来说事,乃是以偏概全,错在预设了一个前提:被助者都会恩将仇报,出手帮助陌生人,就要跌进陷阱。倘若见到老人摔倒却不搀扶,真的是因为不敢,那么其担心即使可以理解,其根据却是因噎废食:当事人将一片“树叶”产生的负效应无限放大,覆盖了整个“森林”。
老人摔倒无人扶,是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社会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座标。拿着虚拟的情形当作袖手旁观的理由,本就不想扶,却说成不敢扶,为袖手旁观寻找了堂皇的借口,心安理得地做了看客,这本身恰是对道德生态的伤害了。其实,本就缺少助人情怀的人,即使听到跌倒的老人先承认了自己跌倒,也是不会去扶的。
当自己遇到困难而得不到帮助时,很多人都会谴责别人没有助人情怀,不肯伸出援手,却从没意识到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们都在呼唤人人从善如流、见贤思齐,都在盼望善事义举蔚然成风。然而美德的培育和形成,需要良好的生态。且不说总是将他人视为地狱,从某科意义上讲,自己又何尚不是在地狱里?更何况一事当头,麻木不仁,并且挖空心思给冷漠寻找借口,善事义举的生态环境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