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温家宝总理欧洲“信心之旅”不到一个月,中国政府采购团就在欧洲四国签下130亿美元的大单,再次用实际行动高擎自由贸易旌旗。
“这个世界还有跨国大采购!”外电的感叹不无兴奋与宽慰,却也透露出对现实的几丝焦虑:深不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正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催化剂。伴随救市计划,从奥巴马政府“购买美国货”条款到欧洲地区排斥外籍劳工的叫声,以及亚洲、东欧、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提高关税、禁限进口、设置技术性壁垒,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暗潮涌动。在“保护还是开放”的炙烤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自保自利。
危机之际求助贸易保护主义,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使本已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愈趋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是条死胡同,哪怕带来暂时的快感,最终必定“众败俱伤”,甚至断送WTO多年来的努力。目前几乎每个国家的出口都在减少,“很难想象金融危机加贸易战的组合会导致怎样的梦魇。”历史是一面镜子,1930年美国为了应对大萧条,通过《斯姆特-霍利法案》,大幅提高2万种外国商品进口税率,引发大范围的报复性贸易战,全球贸易总额锐减2/3,留下了世界贸易史上最黑暗的记忆。现在又逢艰难时世,如果听任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其后果各国将难以预料也承受不起。
中国采购团此番每访一国,当地企业家参与规模之众,近年来在欧洲尚属首次。英国商业大臣曼德尔森亲手送给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一个存储盘,里面有1000家想与中国做生意的英国企业名录。其实明眼人都清楚,贸易保护主义连自己也保护不了。越是全球化程度高的跨国公司,越是坚决反对贸易保护,像卡特彼勒、波音等美国大公司就带头抵制“购买美国货”。这场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金融风险长期积聚的恶果,救市必须力治沉疴,没必要把矛头对准自由贸易。WTO总干事拉米指出:“让外国人、外国商品做替罪羊是过时的把戏。”
中国赴欧采购值不值?正如《华尔街日报》评价:“这是一种救人救己的精神。”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通过集中采购,一手送去欧洲企业最缺的订单,一手拿回中国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市场相互开放将增强中欧共克时艰的信心。较之130亿美元的金额,赴欧采购的示范意义更深远,传递了中方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的积极信号。作为出口大国,中国无疑会频遭贸易保护主义的侵扰,最近对华贸易摩擦明显增加。然而,中国仍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襟怀与担当,虽然同受危机冲击,虽然全球贸易萎缩,中国2008年从各国进口1.3万多亿美元商品,增长18.5%,并声明绝不追求贸易顺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当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超过20%。中国政府还出台一揽子扩大内需措施,内需的提升有利于增加进口和双向投资,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大空间、更多机会。
全球经济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国际贸易正常发展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危机当前,即使看似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措施也应慎用。中国赴欧采购团开了个好头,以邻为壑不如互释善意,让世界经济的活水流动不息。与贸易保护的“大棒”相比,当然是真金白银的“大单”实在。(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原题:大国的襟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