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信心来自民营企业的优势和浙商绝境中求生的硬功
春江水暖鸭先知。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对市场非常敏感,率先遇到问题、表现问题,但也能率先走出困境。
一直以来,浙江商人凭着“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闯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浙江经济发展的过程凝结出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这无疑是浙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率先脱困的内在动力。
危机下寻出路,绝境中找生机,这向来是浙江商人的绝技,更是本能。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是浙商的典型代表。全球汽车行业一片萧条,他却从中看到了希望。“金融危机是本土品牌的机遇”,李书福准备抓住这次机遇,让吉利进入战略转型期,将造“最便宜的车”的帽子扔给别人,“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提升品质。”
民营经济强大的配置资源能力、灵活的机制体制、充沛的资金保障是浙江企业的独特优势。对于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党委委员、院长程惠芳认为:“只要我们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及时推动产业升级,走出困境的信心是很足的。”
全国人大代表、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光认为,浙江的民营企业认清形势、应对困难的能力非常强,“这是浙江民营企业特有的本能。等我们适应了,看清楚了,就会有应对的能力,从来不缺思路。”
更潜在的拉动力,来自企业自身的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经济越困难,越要创新创业,不创业就没有出路。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于辉达说的那样,浙江经济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即使企业要倒闭,我们的企业也是最后倒闭;要走出困境,我们也能走在前面!”
事实证明,在这轮全球经济寒潮中,浙江企业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和绝境中求生的硬功,走出了经济最低谷。
来自浙江省政府对3500多家民营企业的调研表明,截至去年12月底,70%的企业能够保持平稳发展,26%的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营困难,但没有倒闭,真正倒闭的企业仅占4%。
浙江信心来自广阔的内需市场和政府拉动内需的策略
雄厚的经济实力、广阔的内需市场,是浙江经济走出困境、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
2008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272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9268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低于北京、上海、天津,居全国第4位,列各省第一。“浙江具有独特优势,藏富于民。”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这样解读。
为了拉动更大的市场需求,杭州、湖州等地开始印发数额庞大的消费券来拉动内需。
2月4日,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宣布,正式启动向外地客源市场派送4000万元杭州旅游消费券活动。2月17日,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表示,杭州将再发10亿元消费券,包括旅游券、培训券、教育券等;同时发放部分非公益性消费券,杭州市民均可自愿认购。
同时,宁波也将发放超过1亿元的旅游消费券。湖州市安吉县也面向长三角市民送出价值3000万元的“美丽乡村共享券”,以此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
以消费券的形式拉动潜力巨大的浙江市场内需,取得了现实的效果,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如果市民都抢着认购消费券,杭州扩大消费就不成问题了。”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旅游券对消费拉动的效果比较明显。
此前据杭州市财政局统计,1月24日至2月11日,535家指定商家已回收消费券6000余万元,城区商贸行业消费占54%,其中用于超市的消费占93%,商家让利总额达270.8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程惠芳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关消费券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调查中,73%的人认为消费券对消费有促进作用;受调查的人群中57%的人提出应该扩大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和种类。
不仅仅是消费券,浙江还通过“家电下乡”等政策来推动农村消费市场。
从2月1日起,浙江正式启动“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按其销售价格的13%予以财政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的浙江利时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宁波地区的家电下乡。李立新称:“农村市场大有可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还远远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有了政府积极政策做后盾,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在危机中求生的浙江企业,练好内功、找对市场,必能在经济危机中转型升级,这将是一个“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