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之巅,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平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黄帝是后人对其尊称。“黄”字是农业的象征,土地的光辉,故黄帝之名起源实与中国古代农业开发有关。在距今五千余年的氏族部落时期,黄河流域最宜于农业生产,黄帝和他领导的各部落人民,由于长期劳动获得了不少经验。在生产中曾有不少的发明创造,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奠定了“文明古国”的良好基础。
据汉代史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为566.7公顷,下有沮水环绕,南与印台山相望,山上柏树81600余株,千年以上古柏30000余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黄帝陵园面积为0.65公顷,陵冢高3.6米,陵围48米。园内古柏参天,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陵前设有祭亭,内立郭沫若亲书“黄帝陵”碑。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海内外炎黄子孙齐集于此,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园入口处有“汉武仙台”,相传为汉武帝北征而归在此祭奠黄帝时,让士兵一夜之间筑成。台高数10米,石级环上,古柏掩映。
桥山东麓有轩辕庙,庙内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龛内有用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院东碑廊内树历代石碑50幢,多是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与重修碑记。
庙内古柏10余株,其中以“黄帝手植柏”为首,高58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栽植。另有“汉武帝挂甲柏”,枝杆皆似断钉在内,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排列有序,实为柏树之奇。此外,院内有“黄帝脚印”、“夸父追日”石等景点以及展厅、接待室等古建筑群,孙中山、毛泽东、蒋中正及当代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题文碑刻。一九九八年清明节,由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亲笔题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已在庙内落成揭彩。
一九九八年四月,李瑞环同志来黄陵视察期间,明确指出黄帝陵必须立即整修扩建,使之与其本身内涵价值适应。一九九二年四月,大规模的黄帝陵整修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期间,乔石、李瑞环、刘华清、朱镕基、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实地视察了工程情况,现黄帝陵一期整修工程已经竣工,新建的庙前广场、雄伟的山门被绿树花丛环绕,占地130余公顷的“龙池”更使黄帝陵庙典雅、古朴、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