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锋》电视剧组传出消息:主演易人,雷锋的扮演者由余少群变成田亮。此消息一传出,即在网上引发热议。(3月29日《楚天都市报》)
各种议论的声音中,反对派显然占据了绝对的话语强势。就在笔者写作此文时,各大门户网站上相关新闻的数百条“跟帖”上,几乎都是对田亮出演雷锋的嘲讽和戏虐声。有网友甚至举出了田亮不能出演雷锋的三大理由:田亮纪律性不强,曾被体操队开除;出手阔绰,买豪宅、名车,一掷千金;且有点花心,过去曾与郭晶晶等多名女性关系暧昧不清。
不难看出,田亮出演雷锋的新闻之所以被热议,并不缘自出演的行为本身,而缘于田亮的公共形象,与公众心目中“刻板成见”的符号式雷锋精神发生了冲突。事实上,假如田亮去出演与雷锋精神不搭钩的其他任何一个人物,也许公众的反应都不会这么大,但他偏偏去出演雷锋,这无疑就触及到公众脆弱的神经:一个有些“风流”且“放荡不羁”的体操王子,怎么可以出演老实、诚恳且节俭的雷锋呢?在这样的“傲慢与偏见”下,反对声的此起彼伏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的反对声显然是肤浅而站不住脚的。从本质上看,田亮个体气质不契合雷锋精神,与田亮能否演好雷锋,其实是事关“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两个命题。毫无疑问,田亮个体气质不契合雷锋精神,是公众对前两者比较后做出的“价值判断”。而一个演员能否出色出演某一个角色,而更多决定于其演技水准的“事实”。用个体特质不相契合的“价值判断”,来遮蔽演员选拔本应遵循的“事实判断”,无疑是一种道德苛求与审视错位。
而往更深处看,这种错位审视的出现,显然更出于一种公众“道德脸谱化”的心理惯性。由于生活环境及其国家宣传方式的熏陶,不同的公众人物在公众心中,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道德价值形象。譬如雷锋就应该是舍己为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模范军人。而领导人、劳模以及先进人物都应该具有不苟言笑、一味奉献的道德特征。这样的道德认定力量是强大的,且没有边界。所以其一旦与有悖其价值指向的“田亮出演雷锋”事件相遇,就会“愤愤不平”。
由于雷锋以及雷锋精神的特殊意义,由谁来出演这一角色,当然有着争议的必要。但倘若以“道德脸谱化”的心理惯势,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就对田亮口诛笔伐,一边倒地否定与指责,显然有失肤浅。至于田亮的演技能否胜任雷锋一角色,当然是另外一回事。不过这样的否决理由能否成立,那还需要看银屏上的“雷锋”才能“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