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脑残体”、“知音体”、“红楼体”、“排比体”、“走近科学体”……当下互联网上,新锐文体方兴未艾、各领风骚,流行“语体”层出不穷。2009年,一种以“甜腻嗲”为特色的“蜜糖语”体又开始风靡网络。
不过,这种追求“语不腻人死不休”的“蜜糖体”,在“雷翻”不少网友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网络语言低龄化的忧虑。“百家争鸣”的网络流行“语体”,究竟是低级趣味的“恶搞”,还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现象?
资料图片
“不嗲不休”的“蜜糖体”:今年最流行的网络语体?
正在网上流行的“蜜糖体”,其标志性表达包括“亲耐滴,偶灰常稀饭你”。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亲爱的,我很喜欢你”。
“婶婶学了一晚上的糖糖捏口素口素```为嘛舌头都打结了捏```不嘛不嘛```偶8要酱紫说话了啦```都怪嫩们害滴```好讨厌了啦```嘻嘻```(*"__"*) ```偶恨嫩们```555```。”网友“美若天仙的大婶”的这篇集蜜糖体之“大成”的习作可以说是蜜糖们入门必读的“范文”。
其中的“叠字”称呼、“是”说成“素”、“这样子”说成“酱紫”,“非常”说成“灰常”、“的”和“地”都用“滴”代替、绝不可少的“555”和O(∩_∩)O表情,以及句末“捏”或“鸟”的语气词都是“蜜糖体”的行文准则。
从迅速蹿红以来,“蜜糖体”这种“甜到腻、腻到呕”的说话方式和语言词汇已经“雷”倒了不少网友。调查发现,近50%的网友表示对“蜜糖体”无法接受,“这些天见识了‘蜜糖体’,以至于看帖时不得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点进糖糖童鞋的帖子,就只有吐着爬出来的份。”还有网友批评说,“这么做作地说话,何必呢?”
尽管如此,“蜜糖体”被网民们誉为“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语体”。记者了解到,多数网友都是出于好玩和搞笑的心态,继续令人“作呕”地用“蜜糖体”发言,甚至还大声宣告:不“嗲”不回帖!
网络社区为何流行“发嗲”?
不少成年网友因为模仿“蜜糖体”而像“小孩子”一样的撒娇发嗲,不免让人对网络语言的低龄化与低俗化产生担忧。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认为,从“蜜糖体”的语言事实来看,客观地归纳其特点,的确是存在低龄化和通俗化的倾向,但这仅仅是一种外在表象,究其本质其实是“一种人际交集的亲密化”。
回归到现实生活,“蜜糖”们的确远不如在网络上那么夸张。
“现实生活中很少真有嗲成这样的,平时说话不太可能像网络上这么夸张,不仅自己说不出口,估计也没人受得了。”
网友“听见我心”表示:“虽然有时在网络上会使用“蜜糖体”回帖发言,但在日常交流中顶多用到‘滴’、‘素’、‘酱紫’等个别字眼,而且也只有和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朋友才会互相‘装嫩’一下。”
社会学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发嗲”要以亲密关系为前提,并不是对谁都可以。而在陌生人之间、上司和下属等相对疏远的关系中,一般不会出现撒娇发嗲之类的情况,因此并没有影响到大众的言语层面。
李明洁认为,“蜜糖体”这种网络流行语言的产生原因,其实是在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较大的外部环境下,网友因为内部交集而出现的一种感情诉求。
“‘蜜糖体’的流行是网络对生活渗入的直接结果。网络实现了网友之间比较随意的交流,技术使陌生人之间产生了交集,提供了形成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原本只发生在父母与孩子、恋人朋友等亲密关系之间的相互撒娇,现在也可以发生在网友之间。唯一需要提醒网友的是必须注意分寸,不能无限制的泛滥化。”
网络语体:宽容相待,抑或阻其泛滥成灾?
如今,日常生活中一句简单的话在网络世界里也许可以有近十种不同的表达方法。除了面目全非的“蜜糖体”,还有改头换面的“脑残体”如:“親aid,硪佷?"歡伱”、一词一行的梨花诗……形形色色,让网友各取所需。
而从“脑残体”到“蜜糖体”,网络流行语言不断推陈出新,速度之快更令人咂舌。专家指出,当下的网络语言可谓“百家争鸣”。
在网上,不少好事网友还对这些网络语体进行归纳总结,提供“教学范文和美文参考”,居然还提炼出了“‘知音体’标题的四大武器”、“‘纺纱体’写作的七不规范”,等等。
例如,尽管得名于《知音》杂志,但“知音体”与该杂志所宣扬的“人情美、人性美”已然相悖。从童话故事、经典名著、武侠小说、动画电影都无一幸免地被网友用可笑的“知音体标题”改写。“《唐伯虎点秋香》——我那爱人打工妹哟,博士后为你隐姓埋名化身农民工”、“《花木兰》——震撼天地,孝顺女为父从军甘当魔鬼女大兵”……这样的语体创作在网上多如牛毛。
“‘蜜糖体’是一种情感的倾诉、‘纺纱体’是一种标榜性格的个人语言风格。‘知音体’纯属通过‘恶搞’的方式来夺人眼球。而到了‘梨花体’,可以说是文学鉴赏水平的一种集体沦丧。”在李明洁看来,网络流行语言的性质、方式并不相同,不可等同视之。因此,我们对有的网络语体可以接受,但对其它一些恶俗的语言风格最好不要效仿,避免其泛滥成灾。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则主张对不乏恶俗、恶搞之嫌的各种网络语体“宽容相待”。他认为,目前网络语言的百家争鸣实则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是一个文化传播手段和制造手段不断变化以及所有人都享有文化制造权利的民主化过程。
顾晓鸣指出,“网话文”的时代,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流状态,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组合。不少网友都在“以文会友”。在现成语言材料有限的情况下,网友通过“恶搞”对现成语言材料的变通使用也早已出现,不足为奇。
“无论有多少网络流行语体,它们都将自生自灭,并不需要进行刻意地抨击或者宣扬,合理的自然会流传下来,无稽的也自然会被淘汰”。
点击进入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