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怀胎10月,在寝室厕所产下女婴后大出血;一个是怀孕一个多月,宫外孕大出血。昨天,解放军一一七医院杭州九里松院区的妇产科病房里,躺着这样两位“90”后女生。
流产、宫外孕、厕所产子……当这些字眼与尚处于花季年龄的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的心总会莫名地颤动一下。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5年前的一次采访,话题就是青春期性教育。设在杭州市计划生育指导站里的青春热线,70多岁的生殖健康专家陆保衡副教授是接线员之一。“每次听到稚嫩女生说自己‘有了’时,真的很揪心。”陆教授叹息声还未停止,热线室里进来一个长相清秀的女孩,女孩是来做流产手术的,当时为大一新生,腹中胎儿已经40多天了。当陆教授问她懂不懂避孕知识时,她很干脆地回答“不懂”。随后,她不停向陆教授咨询有关生殖健康的问题:避孕纸检验结果到底准不准?做了手术后是不是整天都不能出门?手术后鸡腿可不可以吃?
这实在让人吃惊,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青少年的性知识竟然贫乏到这种程度?关于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建议不是提了很多年了吗?很多学校不也都已经号称开展性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课了吗?但类似的事情为何还会屡屡发生?为何一直在课堂中上课的自己的学生、一直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女儿将孩子生下来了都还不知道?
社会、教育、家长认识与行动上的缺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过早性行为、流产、未婚先孕,对女孩本身以及蒙昧出生的婴儿都是极大的伤害。
记得我曾跟一位高中老师聊起学生性健康话题时,建议老师应该在学生中普及“避孕套、事后避孕、怀孕、流产”等健康知识教育。没想到,老师一句话就将这条建议拍死:“你这不是在鼓励学生性行为吗?我们绝对不能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
也记得本报之前曾做过一篇中学生性行为话题的稿子。当时,记者到学校调查女生性健康知识,没想到受调查女生家长愤怒地打来电话,称记者污染了她女儿纯洁的心灵,质问记者怎么可以跟这么小的孩子讲这些话题。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学校、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社会、学校、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对于孩子青春期性教育,你给自己打几分?
时下的性教育,常常是把性教育当作“灭火器”来使用。另一方面,很多人又担心,越是传授“避孕”等知识,越是发挥“助燃剂”反作用。西方历史告诉我们:无论进行或者不进行性教育,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越轨”性行为发生率都在整个20世纪里攀升,而且居高不下。也就是说,所谓“性解放之火”,是由于方方面面多种多样的社会原因造成的,性教育既不能独自完成“灭火器”的使命,也不会全都发挥“助燃剂”的功效。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进行性教育的话题上,以防止文章开头所出现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性知识都不存在该不该讨论的问题,只有怎样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