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很好,出发点也很好,但如果那些深受“看病贵看病难”大山重压的民众不能切身感受到压力的减缓,如果不能在执行层面克服利益阻力导致的政策变形,改革就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这也是上一轮医改失败的最大教训
社会各界期待已久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呱呱落地———新华社昨日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仔细梳理这份13000字的《意见》,于大篇幅的宏观陈述中不难提炼出一些“关键词”: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强调均等化、公益性,摒弃市场化路线;推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等等。一些富有创新的思路与分解民困的倾向很值得期待:例如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转变;例如3年将投8500亿元支持5项改革的具体布局;例如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的近期目标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这是一个怀胎三年的产物,多方调查、反复论证甚至上下讨论,既体现了中央的决心,也客观上把新医改推上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极地。大家在“新医改”上企盼太久,耗费的耐心太多,不必讳言,对新医改的信心也颇为薄弱,任何不利的信息都可能让这份“雄伟蓝图”遭遇基础信心的梗阻。因此,要让这个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能于有序之中行得更远,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百姓需求这个指针,坚定守住民众信心这个“基本盘”。 《意见》揭下面纱之日,也正是中国医改再次发力之时。从国家层面,需要强调对未来医疗卫生制度做宏观上的谋篇布局;但从民众层面,更看重的是能否渐进地感受到新医改带来的利益。这种长远目标只有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体现为多年“医不好”的痼疾有所缓解,才能确保新医改方向上不跑偏,框架上不变形,操作上有基础。蓝图很好,出发点也很好,但如果那些深受“看病贵看病难”大山重压的民众不能切身感受到压力的减缓,如果不能在执行层面克服利益阻力导致的政策变形,改革就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这也是上一轮医改失败的最大教训。
所以,就新医改方案来讲,表述正确、挑不出毛病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保证这些拿出来正确的理念不被扭曲地执行?实际上,民间舆论曾涌动过多次忧虑。这些不是泼冷水,而应该理解为曾吞咽过太多医改苦果的民众,对新医改思路能否结出殷实之果的现实焦虑。
说到信心,今年“两会”上钟南山院士曾表示,2008年时曾对医改“信心不大”,因为当时的方案原则性太多,操作性不强,但后来的方案有了一些具体数字,所以对医改的信心又“增加了一些”。老百姓也一样,民众的信心靠什么维系?靠的就是现实的、有操作性的措施,指向看病的低廉与便利。这样的民生目标很朴素,也很管用,足以用来提纲挈领。(毕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