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温州老板林如新在义乌开办的施粥摊坚持了65天后,还是逃脱不了倒掉的命运。他坦言,在爱心接力下,资金、人手已不是问题;天气炎热、卫生条件难以保证,是粥棚被迫关闭的原因。(4月7日《东方早报》)
每天能给1000多人带来帮助的施粥摊,在不是困难的“困难”面前倒下,折射出很多无奈。
几千年来,“民善”一词,对于拥有优良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来说并不缺失。例如在温州,由一些退休老人组织的因施粥行善而闻名的“红日亭施粥摊”,就已经坚持了4年之久,不曾间断。而且,他们也不仅仅只限于施粥,端午节给路人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受益人群无数,群众好评如潮。应该说,这种自发的善举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跟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领域活跃充盈,一些富人也加入了行善之列。“商善”,悄然间成为一些成功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推崇。可与传统的“民善”相比、面对这火热的“商善”,本应承载更多善举的有关政府部门却显得异常冷静。
尽管林如新每天有1200元的开销,并能给1000多人提供食物帮助,可是,这样的善举,却让有关部门人士一句话就给断送了———“1000多号人的食物万一出点什么事,我们的责任很大!”按现行法规,义乌卫监部门的做法也许并没有错。但这件事却实在有些蹊跷,当地卫生部门本可以变疏堵为扶持,比如免费为义工体检,按规发放健康证,及时提供消毒用具等等,让这种善举延续下去。可在外界看来举手之劳的事情,却被该部门教条的“责任感”所埋葬。
呜呼,这种“责任意识”简直让有识之士黯然神伤。事实上,1000多人需要这个粥摊的现实,才应该是当地职能部门最大的责任,而很多政府部门根本就没有履行过对待善举的职责。
“如果政府部门能在卫生、场地等方面给一些指导,我还是很想继续把施粥摊办下去的。”林如新的无奈,更似一种留给我们的尴尬。
有人说,林如新施粥摊的倒掉,是因为它触动了某些官员的敏感神经。施粥摊的受欢迎,其实反衬的是一些部门的失职。所以,这种在很多人看起来是大好事的善举,却让一些部门感到极不舒服,因此,让它倒掉是早晚的事。
有人形象地把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比作“社会板凳的三条腿”。在“民善”与“商善”的热潮中,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更应该充当指挥官和接力者的角色,让一些关系民生的善举得到延续和发扬,让社会的板凳趋向平衡。在这次事件中,义乌当地政府本来可以会同当地民政、卫生管理等部门,因势利导,将这个颇受欢迎的施粥摊变成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窗口,为更多经济困难者提供免费的早餐,进而让更多人体会到政府的关怀和和谐社会的温暖。
可是,他们却做了一件蠢事。看来,若想让善举的“官方化”成为一种常态,让我们的官员真正时刻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