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打出“中南海”这样的“驰名商标”,会使人误以为其代表党和政府向公众推荐危害公众健康的烟草制品?在《烟草企业不应利用烟包信息误导消费者》研讨会上,多位法学界和卫生系统的专家教授、从事公益法律援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律师、控烟组织的代表,从关怀公众健康、维护党和国家机关形象或维护法律尊严考虑,呼吁撤销“中南海”卷烟商标。(4月14日《法制晚报》)
呼吁背后的“一声叹息”
早在2001年修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10条已明确规定,商标不得使用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有关部门的长期缄默,与专家们“避重就轻”地选择“中南海”卷烟商标进行“问罪”,不仅“隐晦”地反映出当下控烟与制烟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更是道出了控烟难的现实困境。
我国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烟民,而且烟草加工制造企业更是“首屈一指”。全国各个地方几乎都有卷烟厂,是地方财政的支柱,因此,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权衡间,政策的“天平”开始倾斜于前者,相关部门对“卷烟商标”等问题也就“视而不见”了。
由此看来,呼吁撤销“中南海”卷烟商标,表面上看是规范卷烟商标,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其实质却是对我国当前控烟与制烟矛盾的追问。“问罪”,更像是“一声叹息”。杨海东
“中南海漩涡”里飞出的是什么歌?
这则新闻成了“麻辣烫”,公众舌尖都充满了烟味,当然是专家的成绩。只是我们有点疑虑,为何这一次跨领域追讨,专家的声音会如此众口一词、步调一致?联想到不少专家都成了“御用专家”和“企业发展的附庸”,我们担心,面红耳赤“爱国”了半天,仍旧未能跳出被策划的命运。
这样的场面,我们已经历无数次了。轰轰烈烈的新闻泡沫背后,往往有虎头蛇尾的跟进,有关专家会出来辟谣,相关企业也会说这是别有用心者在恶搞企业名誉度。然后就是死一样的寂静。
“中南海漩涡”质疑声中,专家们还是多一些舆论敬畏感和社会敬畏感,不要总是给社会增加负担和杂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