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证券报报道,针对一季度信贷投放猛增的情况,央行在昨天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有一定合理性,但也要防止经济波动加大的风险和不良贷款反弹风险。⊙本报记者苗燕
多因素诱发信贷猛增
《报告》指出,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降低,对信贷供需双方都起到刺激作用;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不良贷款率较低,盈利状况较好,具备较强的信贷扩张能力。而且商业银行积极主动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明显加大了对扩大内需项目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是造成今年一季度贷款保持快速增长的因素。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份额有所上升。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0.5%,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12.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新增占全部新增比重约为25.7%。统计显示,主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分别同比多增3779亿元、2304亿元和189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时,外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却在迅速下降。数据显示,外资金融机构的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264亿元,同比少增654亿元。事实上,去年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仅为628亿元,较2007年下降1076亿元。业内人士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资银行流动性开始收缩,从而限制了其放贷能力,此外,外资行的客户结构可能也是其贷款同比少增的原因。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得到体现
《报告》认为,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落实,满足项目建设信贷资金需求。随着投资项目陆续启动,为投资项目配套的中长期贷款相应增加,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得到了有力体现。
此外,票据融资的增长也有利于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报告》指出,从支付环节看,商业汇票的签发、背书转让,既推迟出票人(付款人)的付款日期,节约其财务费用,又可衔接产销关系,降低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还可为供货方(收款人)提供成本较低、便利快捷的融资工具。从投向看,票据资金主要投向实体经济中贸易相对活跃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下游企业,在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报告》认为,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票据的承兑、转让和贴现同样可以满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如综合考虑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第一季度企业流动资金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不过《报告》也再次重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仍需加强。
信贷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报告》认为,在信贷快速增长的同时,金融机构也保持了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贷款项目的还款来源、收益及担保等方面积极开展调查,合理把握好了保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但《报告》也提出,信贷增长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报告》提出,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若只有“保”没有“压”,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可能放慢,应坚持“有保有压”,把扩内需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此外,近期银行贷款集中于政府项目,虽有利于较快拉动投资,但也要合理评估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并观察分析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果。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继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记者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