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地震全国哀悼日期间,用公款组织旅游的山东省滨州市工商局长邵立勇,近日再度露面,其新身份是威海市工商局长。山东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称,调任邵立勇不违反规定。(5月14日《新京报》)
《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受处分的公务员,处分期满解除处分后,晋升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警告处分的处分期为6个月,邵立勇在受到严重警告处分6个月以后重新出任局长,的确不违反规定。可令人生疑的是,既是“严肃问责”,为何6个月后立马复出?“严肃问责”是不是“低调复出”的预设伏笔?问责有没有被“技术操作”——在家歇上半年再来?
频频曝出的官员复出让人感觉问责有点像“技术活”,被问责的官员蛰伏一段时间后,或悄悄复出,或大方上任;面对公众质疑,有关方面一般不缺少合理的理由,给你堵个严严实实。有的被免了行政职务后,仍可以党组成员位居领导班子之列;有的打时间差,玩擦边,一番精心运作后仍官居原职,皮毛无伤。
很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偌大的某某系统、某某地区、某某单位,难道再找不出适合的人才,非要问题官员复出不可吗?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质问不过是一句牢骚话。可大家都明白,问题肯定不是非要问题官员复出,而是有些人当初压根就没有让其“下岗”的意思,所以才有那么多预设伏笔与技术操作。犯错误严重,性质恶劣不打紧,只要有人想保你,在“量刑”上拣最轻一级,短期蛰伏之后自可重新复出。
为何违规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很多次的严肃查处、严厉问责成走过场?如果弄懂了所谓“严肃查处”、“严厉问责”中某些“技术操作”与潜规则,一切就好解释了。当某些显见的制度不足与体制内的自我约束机制存在漏洞,约束不足,保护有余的时候,违纪在某些人眼里或许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儿。特别是那种因小团体利益违纪,需要有人暂时出来搪灾以掩人耳目的情况下,违纪—问责—上岗的运作,就成了官场游戏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