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相信很多人都听说了汽油即将涨价的传闻,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新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的时候,可以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而最近国际油价持续攀升,一度上摸到60美元一桶,相应的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率已经达到16.77%,远远超过了调价标准,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油价再次上调的预期也在急剧升温。
国内油价再次上调是否已箭在弦上?
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47美元,达到新的历史高位,然而就在许多专家预测国际油价将突破每桶150美元的时候,国际油价却急转直下,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下跌30多美元。到了今年2月中旬,国际油价已经下跌到了每桶34美元。
但在此之后,原油价格触底反弹,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过去短短半个月里,在库存减少和美元贬值的推动下,国际油价的总涨幅已经超过了20%,5月12号早间更是盘中突破每桶60美元的关口,达到每桶60.08美元,这也是2008年11月份以来国际油价首次返回60美元大关。
按照惯例,当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时,国家发改委都会对国内成品油价进行上调,今年3月25日,发改委就曾将汽油和柴油每吨的价格分别上调了290元和180元。本轮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否会让发改委再次调高国内油价呢?
5月8号,国家发改委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六条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事实上,在从3月24号到本周二的连续20个工作日内,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连续移动加权均价较上次调价时的涨幅已经达到了13.41%,调价的硬件条件几乎已经具备。
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成品油的批发价都已被推升到政策允许的最高点,在上海,汽油批发价为每吨6500元,已经与零售价等同;柴油批发价为每吨5700元,离零售价5750元每吨仅低50元,零售商几乎没有了利润空间。而根据发改委刚刚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成品油批零差价不应小于每吨300元。
种种迹象表明,油价上调,已经箭在弦上。
成品油批发价上涨通常被市场看做是零售价上调前的热身,从油价的变动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来看,新一轮油价上调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这样的调价压力下,市场的反应又如何呢?
“我觉得再涨不合理,国际油价160美元一桶的时候,6元多钱一公升,现在国际油价都那么便宜了,还要涨。”
“希望别涨了。”
这些司机告诉记者,去年国际油价接近150美元每桶时,国内油价也处于高位,当国际油价降到近30美元时,国内依然是高油价,而现在国际油价刚反弹一些,油价又要上涨,他们认为很不合理。
刘师傅:“你老说给国际油价,根本接不了轨,美国油价比咱们还低,但他的国民收入要比我们高得多。”
记者在对出租车司机和自有车主的调查中了解到,80%的人认为,现在的油价也比较高,目前美国的官方油价,1加仑相当于3.785升汽油价格,是200美分左右,按照美元和人民币1比6.83的比价折算,那么美国汽油价格大概每升相当于人民币3.6元,而且是含税价。现在北京的97号汽油最高5.9元人民币,已经高出30%以上。因此,大多数司机认为目前国内的油价应该是降价而不是涨价。
“现在还是高点,我觉得。”
“高了,对于出租车来讲,跟他的空驶率不成正比,应该在5块钱左右我觉得差不多。”
调查中记者发现,出租车行业和物流运输行业对涨价预期最为担心,北京中益出租车公司的郭师傅和刘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两人24小时轮流开车,油价没有上涨时,100元钱的油,每天能纯挣30到50元,现在只能挣20到30元,每月少挣600多元。如果油价继续涨价,对出租车的油价补贴又降低的情况下,他们两人每月的收入1200元都达不到了。
“这不是油刚降价吗,油价落价下调的时候特别快,你要说油现在涨价了,估计到年底才能把油价补助款结账给你。”
“涨的时候给补贴特别慢,降的时候,一天的时间当时就降。”
成品油市场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无论在什么时候,一旦油价上调,受影响最大都将是物流企业,毕竟油钱在物流企业的成本中占了最大头。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经济下滑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会如何看待这场油价变局呢?
今年3月26号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后,很多行业都受到了明显影响,运输、物流等用油大户首当其冲,在位于北京通州区德利得物流总公司运营总监恽绵向记者算这样一笔账。
北京通州区德利得物流总公司运营总监恽绵:“物流企业运输成本就是两块最高,一个是燃油成本,一个是桥路费,这两个都占很高的比例了,这40%,如果油价我们当时算过帐,油价调整10%的话,我们的燃油的成本,物流企业的整个运输成本就会上涨4%。”
恽绵告诉记者,上次油价调整之后,为了尽可能消减燃油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德利得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首先是采购了一批发动机更为先进、油耗更低的新车,其次是统一更换汽车轮胎,减小滚动阻力,目的同样是降低油耗。在采取了种种措施之后,公司的成本压力有所减轻,但恽绵却并没有轻松下来,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微薄的利润和随时可能再次上调的油价,都让他无法放松紧绷着的神经。
恽绵:“物流企业现在的平均利润率是3%到5%,如果这样子的话,我们这个物流企业的利润如果燃油上涨超过10%,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利润差不多吃光了,就没有了。”
为了防患于未然,德利得一方面与部分客户签订了油价联动协议,希望能在油价发生变化时与客户共同承担,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和调度系统,尽一切可能地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成本。
恽绵:“柴油机的带速油耗消耗是挺高的,所以原来我们对司机没法控制,那么现在利用了这一套新的车辆调度系统了之后,它对你车辆的每次的停车未熄火超过3分钟都会做统计,在我们调度中心,它只要看到哪个时间停车未熄火超的时间比较长了就会打电话过去,你是怎么回事,你是在修车还是什么原因,马上打电话过去,督促它火熄了。”
事实上,在油价节节攀升的过程中,像德利得这样从各个环节不断进行调整的物流公司还能维持正常运转,但对于小型物流公司和个体经营者而言,很多已经因为无法承受成本的不断上涨而被淘汰出局。在德利得公司的停车场里,就摆放着很多已经闲置了半个月以上的货运汽车。
恽绵:“这些是我们公司一部分的供应商,他们是纯粹做外包运输,物流外包运输的,他们的成本里头大体上40%左右是燃油成本,所以油价只要一波动,他们成本马上就波动,他每天去加油,我加这一箱油我加满了,到明天不是了,440了,这一涨价它马上就上去,它直接变成直接成本,所以对他们来说,现在目前的燃油的价格调整,对他们压力是最大的。”
恽绵告诉记者,这些货车现在都已经不再营运,如果不能转卖出去,就只能摆放在停车场中自然折旧。
恽绵:“你看这车,这车是07年的车,07年的车是欧3的,你看这个北京环保的,绿标车,这是北京的绿标车,北京绿标车到现在才一万多辆,大部分还是黄标车的,这些车都停下来了,我们觉得真是挺可惜的。”
对于近期油价上调的预期,恽绵表示已在预料之中,并且公司也准备了应对的方案,但毫无疑问,油价上涨将会对整个物流行业带来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恽绵:“物流企业必须想办法降低成本,要不然你就生存不下去了。”
上一次油价上涨是今年的3月25日,当时国际油价从40多美元一桶反弹到了50多美元一桶,现在国际油价已经大有站上60美元的势头,油价上调的压力扑面而来。但前面我们也看到,市场上的消费者和物流企业却似乎并不赞成油价上调。而就在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的时候,成品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在位于北京东三环的一个民营加油站,与别的加油站相比,这里加油的车很多,有时甚至排起了长队。
“我在这里办的卡,能优惠几分钱,有卡好一点,5.36元一升。”
在这里记者见到,93号汽油,办卡和出租车的油价是5.35元每升,比国家规定的5.56元价格,便宜0.21元,不少司机甚至远道而来加油。
“这两毛一分钱对你们来说重要吗,好像觉得不多?”
“是不多,但是集少成多啊,加油多了,不就能便宜点吗,能省点是点。”
在公司跑业务的贺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跑200多公里,耗油26升,在这里加油,每天能省5块多钱,一月下来,就能省将近两百元。
记者调查了北京十几家加油站,国营加油站没有任何降价或者优惠活动,而民营加油站和外资加油站,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折促销活动,油价大概在5.2元到5.4元之间,降价最高幅度达到7%点多。一家不愿面对镜头的加油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降价10%,他们仍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对此,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目前国际油价并没有上涨到不可承受的程度,各大石油企业和加油站都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因此,价格上调的时机并不成熟。
叶檀:“市场价来说不支持油价大幅度的上涨,因为它的市场价格完全要由它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它现在供的关系来看,我想它也不可能说涨那么高,现在上调的话恐怕是有一点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压力是现在整个从国际原油市场来说情况怎么样还不确定,另外一块是国内的原油、汽油的储备是比较充分的。”
而与北京的一些加油站降价促销相反,据卓创咨询的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昨日华北、华南地区的成品油价依旧维持小幅上涨势头,其中山东、河北地区油价上扬幅度在35至100元/吨。部分地区汽柴价已涨到了国家规定的最高批发限价。叶檀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发改委即将调高油价的前提下,部分油企急于将涨价预期提前兑现,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叶檀:“我觉得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中石油、中石化最近已经把它的批发价提到最高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油企它可能看到消费者,今天多了一些消费者,所以它会提价,但是如果经济上不来,或者如果全球的原油价格上不来的话,到时候它怎么提的,还得怎么跌回去。”
“上调油价已是必然,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实行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之后,油价的调整变得更加敏感,发改委对价格的掌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也更多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那么,这次的成品油价是否会如期调整?新的价格体制下,发改委会如何考虑油价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今天我们的记者鄢闻余也专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
记者:“我注意了一下5月8号国家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里面的条文,是这么规定的,就是22个工作日之内,如果油价的移动平均价格超过4%,就已经具备了调整价格的条件,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是不是上调油价已经是必然,只不过时间早晚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我觉得是这样的,而且我希望不要因为各种原因把这时间拉得很长。”
记者:“本周我发现中石油、中石化都出现过一轮上涨,这是不是和强烈的油价上涨的预期有关,也就是说油价上涨应该是我们近期很快就要面临的事实了。”
周大地:“对,但是它这么越来越这么搞的话,别人又要猜,是不是今天,是不是明天,实际上这时候该办就办,免得大家悬念,据说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要囤积或者少卖点,这已经出现这个苗头了。”
记者:“从这个管理办法的条文来看是已经具备了油价上调的依据了,但是从实际需要来看我们是不是也是非得要调这个油价不可吗?”
周大地:“你把这个价格长期和国际价格脱离的时候,去年,前年国家都是,每年要掏几百亿人民币去补贴石油生产,就是炼油生产方,那么这个财政也受不了,所以长期的补贴或者使经营方亏损这个(做法)是不能为继的,所以我想价格的水平国际化这个可能还是必要的一个措施。”
记者:“您刚才提到现在的油价要和国际的油价进行接轨,但是在采访之前,我也查了一下美国的网站,现在美国的油价是两美元一加仑,换算过来的话,也就是相当于人民币3.76元一升这样的价格,这样的价格实际上离我们现在中国的5元多的价格还是有很多差距的,我们的油价还是比国际的油价高。”
周大地:“就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就是说相对来讲,税收在价格里头占的比例比较低的。”
记者:“我们国家的油价和美国和欧洲的差别主要差在税收上吗?”
周大地:“对,所以你要说一个全世界成品油价格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是没法找的。”
记者:“如果说税收是影响油价高和低的主要条件的话,我也了解了一下,美国的燃油里面大约有30%是税收的成分,那么中国的税收成分是有多少?究竟是不是税收决定了油价的高低?”
周大地:“中国税收这个里头就要去看我们第一有1块钱的消费税,第二个实际上我们的进口过程营销过程这个增值税。”
记者:“17%的增值税,一个环节就17%,按照这个算法就是每升油有1块钱的税,在5块钱的油价里面相当于20%,另外加上17%的增值税,加起来的话是37%,那这个税收的话比起美国现行的燃油税,大概30%的燃油税的话没有高出多少。”
周大地:“不,那17%不止,就是说增值税环节多了,增值税就多环节了,层层就加上去了,所以你要去看你经营的从批发到零售,这些企业数量越多,倒手越多,它这个税收就越高。”
记者:“油价的上调似乎一直就特别牵动人心,因为它几乎关系到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拿离我们最近的物流、出租车行业来说就是这样,出租车在上一次油价上调的时候,最高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元每个月的的燃油补贴,但是到现在,已经大部分公司都降到200元钱,或者甚至是没有这个燃油补贴了,那么在油价未来一段时间都会是一个上涨的这种趋势底下,是否能够考虑到它相关的其它行业的运营呢?”
周大地:“世界各国没有一个把出租汽车作为一个所谓的日常公共交通系统来对待的,所以出租汽车。”
记者:“所以在你看来,出租车的补贴不会是一个长久之计。”
周大地:“对,实事求是的来看,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能源价格政策特别是包括这次公布的这个在高油价的时候,还是想了好多法子保护消费者利益。”
半小时观察:要调的不仅是价格
从去年12月18日起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到今年3月25日,国家第一次根据这个机制将汽油和柴油每吨分别上调了290元和180元。此后,国际油价上涨幅度和时间间隔均已满足国内成品油调价要求,但国内成品油价却一直未动。显然,有关部门不仅考虑到国际油价的走势、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也顾及到消费者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内成品油价的调整会更加谨慎,会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国内外总体环境择机实行。
可是节目里我们也看到,即使这样还是难以打消一些消费者的质疑,为什么油价调整在下跌的时候拖沓,在上涨的时候反而迅速?其实,这些质疑并不是针对调价本身,而是油价背后的定价机制。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供给方和需求方博弈的结果,一个能让市场各方都满意的商品价格肯定是不存在的,油价同样如此。但消费者想弄清楚的是,他们承受的价格是怎么来的?两大国字号石油巨头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石油的利润都去了哪儿?有没有用在更高效的地方,减轻大家今后的用油压力?
5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为成品油定价机制确定了制度依据,但在这个办法里,仍然有一些模糊的字眼,一些细节没有澄清,一些专业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对公众进行解释说明。现在看来,消除公众的质疑,让调价变得更有说服力,还需要有关部门作出更多的努力。
(主编:周人杰 记者:井天增、曾晓琳、鄢闻余 摄像:张小明、樊建恩、李培、景延)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