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新闻1+1》5月22日播出《教育:选孩子还是选家长?》,以下为完成台本
陕西铜川一中只招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入学,校方解释资源有限,只好如此,荒诞之举引发公众不解和质疑。是无奈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公共教育资源为何只为少数人服务?
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下,教育特权如何才能打破,体现教育公平,我们还需怎样的努力?《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
就教育而言,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现在我们也常说“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这些都体现出教育要公平。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教育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最近又出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事件,那就是一所公立学校,大家注意是一所公立学校,拒收平民百姓家的子女,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孩子,这就是发生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的事件。怎么样来看待这一个明显违背教育公平的事件?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劳凯声教授。欢迎您,劳教授。
首先我们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发生在铜川的这一事件。
(播放短片)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发展纪实:
这里是放飞理想的摇篮,这里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解说:
这是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发展纪实的宣传片,就是这片“被誉为希望的沃土,莘莘学子追寻梦想的圣地”,却以特殊的招生要求把一些孩子挡在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门外。
事件最初的报道来自于《华商报》记者采写的一篇新闻。前天,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开始招生报名,当市民李先生来到现场,将户口簿交给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却让他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这是在现场时李先生的疑问,而两位工作人员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并拿出一页纸表示,学校有规定,这上面的单位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那么纸上写的都是些什么单位呢?
据记者报道介绍,纸上罗列的单位名称包括: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等。那么为什么不招别的学校呢?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4个班,资源有限。”
今天,我们的记者也登陆铜川市第一中学的校网站了解情况,在网站首页设有鲜红眩目的2008年高考成绩喜报,喜报显示,“2008年高考,铜川一中不仅包揽了铜川市文理科状元,而且一本上限人数345人,占全市上一本分数线752人的45.8%,仅新区校区一本上线人数就达228人。”可见铜川一中新校区不仅硬件过硬,其教学水平、高考升学率在铜川市也独占鳌头。而在新校区简介栏目中,我们看到以下介绍:“新校区是着眼铜川教育长远发展,全面提升铜川教育水平的重大举措,是扩大重点中学教育规模,为入住新区市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20件大事之一。
如今,这份看起来沉甸甸的承诺,因为指名道姓的只对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开放,而遭到了社会舆论和普通学生家长的愤慨和质疑。一些家长也将此事反映到了铜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教育科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说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是学区内的学生就可免试进入学校,学校不得考试,也不得设置门槛儿。“之所以有这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市一中,是因为该校教育质量较高,家长遂产生了择校心理。”据媒体报道,就在昨天,铜川市教育局已正式通知,铜川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暂停招生,理由是未到招生时间而违规招生。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当流行于民间的这句顺口溜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特权所附带的方便立即显示出它的力量,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面对谁都想上好学校的普遍心理,教育公平究竟又应该从何谈起?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