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黑龙江省黑河市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黑龙江省犬类管理规定的通告》指出,黑河城区禁养狗,自5月23日起,在禁养区内禁止养犬,一经发现对所养犬只一律捕杀。“见狗杀狗”方案经媒体曝光后,舆论哗然。或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抑或是出于对政策的反省与修正,在实施打狗的当天(23日),黑河市政府将已组建好的打狗队解散。黑河电视台发布新闻,“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群众意见,之后决定是否实施‘打狗方案’。 ”
是否允许市民养狗的政策,很明显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现实需要,特别是会影响到那些与宠物狗有一定感情的群体的生活。政府出台打狗方案之前为何不征求民意,而非要先来个“见狗就打”,再迫于外力的作用才反过来补上原本该走的程序呢?但愿这次“见狗就打”政策的反复,能让某些政策的制定者清醒,懂得民意为先、民意为要,民意为重。
同时,“见狗就打”政策出台的起因耐人寻味。媒体报道称,“对于坊间所称政府‘打狗’的动机是黑河市纪委书记陈亚平被狗咬了的说法,陈亚平并未出面承认。 ”其实,如果真是如此,官员的体验催生了一项政策的出台,也并不新鲜,甚至是我们传统的优良工作方法。
说实在的,流浪狗之患,在不少城市中存在。黑河市的情况如何,自是要调查清楚。不过,如果由官员被咬而想到要打狗,则提醒我们:所有的官员需要作更多的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参与实践体验。我们的城市公交有多拥挤,官员能悄悄地乘坐几回体验一番吗?城市小贩的生活与难处,城市管理者可否实践几回呢?创业者到底有多少困难,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政府的官员是否也体察几次……
当然,体验调查之后若要出台某项政策,最好还是全面地听取民意,防止偏听偏信或受个人体验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