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2007年的数据就称,襄樊市大力实施的人才强市“一号工程”,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引进汽车、城市规划、国际金融等7个方面高层次紧缺人才,当时实施了两年,引进了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182人,其中博士8人。
襄樊市委组织部分管人才的副部长王祖瑛曾公开表示,从清华等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都是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带队,多次往返,“以比三顾茅庐更大的诚心打动对方,方才得以引进。同时,对高层次人才不论是引进,还是本籍培养,只要是真才,市委就敢于大胆使用”。
当地对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需求,从一个鲜活的例子上或许可以看出来:2005年,当地媒体报道称,时任襄樊市市长的李德炳曾经从外地回到襄樊后,又专程到市规划局再一次听取了在规划设计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6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的汇报,并亲自到火车站为这些离开襄樊的博士送行。
在2007年、2009年,襄樊市又相继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类似协议,开始从这两所高校引入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师挂职,这些挂职者也均担任副处级职务。
在党政机关挂职锻炼,依然是名校生们的首选。那么,为何挂职者均选择去党政机关担任副处级干部,而非去事业单位和企业?(最近有一批华中科技大学挂职者个别去了襄樊市事业单位。)
李主任称,学校与学生都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党政机关岗位更能锻炼人;另一方面,“这些部门掌握更多资源,更能做些事情出来,而且,公务员比企事业单位更为稳定”,组织部乐于挂职者带领下属做出更多的成绩,但也希望今后的挂职者能更多深入企业和事业单位。
但五六年下来,留在襄樊的清华学生目前仅有两人,周森峰便是其中之一。而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十几位挂职人才,除了挂职期未满的以外,剩下的几乎都是一年挂职期结束后,就离开襄樊了。
“能够留下的人才,比我们希望的要少!”李主任也感叹,他希望优秀人才都能留下,但同时也得尊重人才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