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6位教授联名向校方列举该校束鹏程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教授涉嫌学术造假的事实,李连生因此被免去相关职务。7月21日,举报者中的三位退休教授被李和束以“侵犯名誉权”告上法庭(《中国青年报》 7月24日)。
学术不端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奇事,涉事者中更不乏校长、院长,或院士、长江学者等,但让人疑问的是:为什么拍案而起进行举报的多是“老”教授、“老”专家呢?
由报道可知,最早发现问题的杨绍侃已73岁,另3位老教授也都年过古稀,退休多年,两位在职教授也都年过半百。又如,就在几个月前,6位教授曾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其中最小的一位也已经69岁,几人都已退休。
问题是,为什么其他人都保持沉默?比如年轻人顾虑多,掣肘因素多,比如老教授拥有更高的学识和声望等,但“老”教授们基于强烈的道德感、荣誉感、责任感,不能容忍学术不端行为,无疑是对后学之辈的一种良心拷问。
举报者多是“老”教授的现象值得好好反思。比如除了道德感等之外,在职者的举报是否会担心引来权力上的报复?对学术不端的调查机制能否客观、公正、有力,并给予年轻举报者足够的保护?
老一辈学者不可能永远处在举报学术不端的前线,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学术不端的调查机制,真正做到“零容忍”,打造良好的学术土壤和学术环境,总让老一辈学者“拍案”,亦是一种“学术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