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日至1月6日,红军分别在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三个渡口强渡乌江,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取遵义城。
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老城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历时3天的遵义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把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引向胜利。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青杠坡地区对川军两个旅发起猛攻。此战异常惨烈,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葫芦形山谷里,3000多名红军将士阵亡。在土城渡口,长久以来拖累部队的报废辎重被沉入了赤水河。
被毛泽东视为生平用兵“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由此拉开序幕。
时东时西,时进时退,百余天里,红军作战方向变更达10次之多,将士们却越战越猛。一路迂回,最终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既定战略方针。
年逾七旬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这样评价道:“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