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转折是基于对真理坚贞不屈的信仰、坚定不移的追求、坚忍不拔的坚持,源于一种务求必胜的信念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门楼上大气磅礴的六个“毛体”金色大字映入眼帘:遵义会议会址。
“在所有的革命旧址中,毛泽东只为遵义会议会址一家亲笔题写了址名。”费侃如说。
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陈列馆二楼,赫然看见一幅放大了的上世纪30年代遵义城旧照片。在泛黄的照片上,纪念馆副研究员关黔新很快指出了会址所在的位置,“建国至今,遵义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这种变化巨大而深刻。”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说,1935年,遵义城仅有约5万人口,1949年也不过6万人,“现在,遵义中心城区的人口已有约80万,建成区面积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4平方公里增加到60平方公里。”
一组数字,也许更能够折射出60年来遵义的变化--
1949年,遵义的国内生产总值1.42亿元,人均仅40元,地方财政收入700万元,粮食总产量66.82万吨,工业总产值0.16亿元,发电量0.02亿度,1952年,公路通车里程655公里。
2008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655.73亿元,人均9570元,达1400美元,财政总收入102.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23亿元,粮食总产量342万吨,工业增加值280.67亿元,发电量157.57亿度,通车里程2.3万公里。
近年来,遵义投资4亿多元恢复了红军警备司令部、苏维埃银行等旧址,建设了遵义会议陈列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20多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2006年,遵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遵义还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10多个国家级品牌。
回顾历史,立足当下,瞻望未来,慕德贵说:“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铸就了‘伟大转折、出奇制胜’的不朽丰碑,从这里,红军走出低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然而,这种转折不是侥幸发生的,是基于对真理坚贞不屈的信仰、坚定不移的追求、坚忍不拔的坚持,源于一种务求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