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贾君鹏”神奇蹿红之后,以“张礼礤”为关键词的网络搜索量又猛然激增。贾君鹏依托的是魔兽的魔力,如其跟帖者所言,回的不是帖子而是“寂寞”;而张礼礤事件中,疯狂的搜索则不是因为寂寞而是“不信任”——据说张礼礤是杭州飙车案肇事者胡斌在庭审时的“替身”。
针对以上质疑,杭州法院昨日再次通过新华社表态:“出庭受审的就是胡斌本人”。子虚乌有的事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作为社会公正底线的法院居然要为此两次辟谣,值得我们反思。
虽然法院曾经坚决地否认过“替身说”,但网民对法院的“纯属无稽之谈”式的否认并不认可,人肉搜索并未停歇,于是有了现在网上热传的“有图有真相”、有身份、有履历的“的哥张礼礤”。
法院说民意猜测“纯属无稽之谈”,认为胡斌变胖是因为饮食规律的缘故;但网友记得胡斌肇事后在博客中更新心情时表示,闯大祸了内心恐慌畏惧。短短两个月却突然变胖,即便他真是胡斌,估计网民在情感上可能也不愿意接受。而法院的首次回应似乎透着不屑和傲慢,懒得搭理民意,所以才激得舆论反弹,搜出个“张礼礤”来。
当然也有评论者认为,庭审时胡斌没必要使用替身,所谓的替身论只是社会“仇富”心理作祟,是继续妖魔化“富二代”的表现。“胡斌替身”这种民众的“受迫害臆测”到底从何而来?这里,我们假设张礼礤真是个和贾君鹏一样的虚拟人物,那么他到底是怎样被民意给请出来的呢?恐怕还得从整体的社会信任体系上来求解。
替身论在胡斌案上出现或有其偶然性,但是在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下,这种以不信任为基调的凝聚民意焦虑的事件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确实,从“华南虎”到“俯卧撑”再到“躲猫猫”、“做噩梦”等等事件中都凸显了民意对当地政府、司法机关的某种不信任。一起原本应该案情明晰、情节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就这样才呈现出比美剧《越狱》还要悬疑的发展趋势。恐怕,公权力失范导致的不信任泛滥对此负有不可推卸之责。至少,是“70码”的故事发生在先,网民对谣言的盲从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