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今年被字为何一字风行 祸首或为公共权力滥用 权利权力近年屡见互动
著名之“被”
被增长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数据,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长8.1%,远超上半年7.1%的经济增速”。如此情属实,则意味着居民收入首次赶超了GDP增速。各阶层公众对此很认真,在网上开展了“晒工资”活动。
2009年7月29日,网友“夏余才”在其博客上首用“被增长”一词,意指实际没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被指增长了,使我们都被统计数字“幸福”地笼罩着。这一感受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央行最新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
被就业
7月12日,名为“酱里合酱”的网友赵冬冬在论坛上发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已经与一公司签订了他的《就业协议书》,而自己连这个公司都没听说过。一时间,“被就业”迅速蹿红网络,很多曾经有过“被就业”经历的毕业生纷纷跟帖发文,矛头直指近几年高得有点吓人的高校就业率。很多大学生看到自己“光荣”地“被就业”,忍不住讥笑:顶着早已“就业”的帽子,在拥挤的人才市场里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被小康
2009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意”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被小康”了。
被失踪
2008年12月,《网络报》记者关键在山西采访时神秘失踪,家人报警求助,山西警方立案调查,初步认定为“失踪”,并声称“人命关天,我们会全力查明真相”。14天后,家人却接到河北警方电话,被告知关键涉嫌受贿被刑拘。随后,山西警方表示他们事前就已经知道情况。
自打现代汉语出现那天起,“被字句”,恐怕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活学活用过。
“被小康”、“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杀”、“被自愿”、“被退休”、物价“被下降”、家里“被用水”……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谬的搭配,不经意间,迅速蹿红网络与主流媒体,并日渐铺陈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或许,“被××”的发明者并未预料到,一己一时的情绪表达,会引发如此波澜壮阔的群情涌动:质疑、委屈、愤怒、指责、无奈、调侃、无聊,畅快淋漓地在“被”字旗下倾泻而出。
于是,形形色色的解读,再次把公权力、社会诚信、权利诉求等摆到了公共舆论的显微镜下。有人说,“被”现象折射出了普通百姓挥之不去的“被动性”命运;有人说,“被”现象扭曲了中国社会,背后隐藏着对社会基本规范及公权力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说,“被”现象预示着公民意识已深入人心,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型。
中国进入了“被时代”?听似“惊艳”,却并不荒诞。
“被时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经典声音
滥用公权和信息不透明,是一系列“被”事件发生的祸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
从百姓角度看,那些“被××”的人一般都是弱势群体,面对的往往是强大的公权力,“被”字句红极一时,表现出的是公众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诉求。与其被动回应,让人们看破更多的‘被××’,不如由公权部门主动站出来用事实说话,尊重公众感受,不讨厌,不回避。否则,在公共舆论场,公权部门只会成为被调侃的对象,更多地陷入‘被××’的舆论漩涡
———广州市社科联研究员李明华
“被××”现象正是公众以带有民间智慧的幽默来提醒和监督少数公权部门,别让随心所欲的浮夸、谎言或敷衍,把一口“金牙”搞成“烂牙”。反思“被”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国家公民、公权部门与公共舆论更该做的功课
———知名媒体人陈扬
“被时代”的出现是公民具体权利多方面觉醒的表现,也是公权力及时自我矫正的过程。如果舆情进入“被时代”,公权力还停留在“躲猫猫时代”,实在是一种盲目自恋的悲哀。公权应该主动结束“被时代”,那就是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
———社会评论者燕农
舆论场上今年“被”字流行
原本休眠的各种情绪,像滚雪球似地在互联网上越滚越大
“被字句”的始作俑者,现已难考。推测起来,开先河的也许是去年出现的“被自杀”。在一连几起被社会高度关注的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的死因都被当地官方归结为“自杀”。人们质疑这种集中性的巧合,开始在网络上使用并大量传播“被自杀”一词。
而另一个“被”字热词则始自今年7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学2009届毕业生赵冬冬以“酱里合酱”的网名,在某知名论坛上发帖,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学校与西安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这家公司他听都没听说过,他“被就业”了。因涉及面广泛,一时间,“被就业”被广泛应用。
随即,网民们“翻箱倒柜”,纷纷搜罗出各类“被字案”,摆到网上狂晒。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些“被”事件,于是,原本休眠的各种情绪,像滚雪球似地在互联网上越滚越大。“被字句”迅速蹿红网络,并借力传统媒体,成为舆论焦点。
如今,上网随便搜索一下,仅“被就业”、“被时代”的相关网页就超过110万篇,各类“被字案”的帖子、新闻等更难以数计。
“被时代”真的来了?原就职于广州电视台的知名媒体人陈扬并不认同:很多的“被字案”以前都曾有过,不是啥新鲜事物,现在只是有了新的表述方式而已。在他看来,透视所谓的“被时代”,反思“被”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国家公民、公权部门与公共舆论更该做的功课。
别把一口“金牙”搞成“烂牙”
“被时代”里,如果公权力还在“躲猫猫”,实在是种悲哀
要么交9000元“教师节慰问金”,要么“退钱后退人”,重庆市铜梁县的学生家长在送孩子上小学时,遭遇了艰难的抉择。最终,孩子要读书,缴费“被自愿”。如今,类似的“被自愿”仍在国内的大城小镇不断上演。
“被就业”、“被增长”、“被小康”……翻开一个个“被字案”,常看到两个熟悉的影子:滥用公权和信息不透明。传播学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认为,这是一系列“被”事件发生的祸首。事实上,汇聚了强大民意的网络,也几乎不约而同地把最尖锐的矛头指向了“被时代”背后隐藏的公权力。
是谁主宰了荒谬的“被生活”?是谁一手酿造了“被时代”的信任危机?广州市社科联研究员李明华说,“被时代”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公权部门浮夸政绩成风,公信力下降。从百姓角度看,那些“被××”的人一般都是弱势群体,面对的往往是强大的公权力,“被”字句红极一时,表现出的是公众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诉求。
广东有句老话,叫“牙齿当金使”,指说话要算数,要讲诚信,要有公信力。谁能让你的牙齿贬值呢?只有自己。陈扬说,“被××”现象正是公众以带有民间智慧的幽默来提醒和监督少数公权部门,别让随心所欲的浮夸、谎言或敷衍,把一口“金牙”搞成“烂牙”。“被时代”是面镜子,公权力是时候借以自鉴了。
社会评论者燕农认为,“被时代”的出现是公民具体权利多方面觉醒的表现,也是公权力及时自我矫正的过程。如果舆情进入“被时代”,公权力还停留在“躲猫猫时代”,实在是一种盲目自恋的悲哀。公权应该主动结束“被时代”,那就是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
“被”字成名源于社会进步
诸多“被字案”被揭被调侃,表明公民社会在逐步形成
太多的“被字案”,是公布的权威信息与事实背离的产物。陈扬说,“被”就是最大的不实事求是。
换个视角,那么多的“被”为什么能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曝光?虽然过去也有,但公开出来的不多。李明华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明文立法,中国社会逐渐走向法治社会。
稍早前,河南南阳一个叫王清的小伙子,向当地政府机关申请信息公开,结果被接待领导一句“球信息公开”骂了回去。尽管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尴尬如斯,李明华认为,从“躲猫猫”到“被时代”语境下的诸多“被字案”已然昭示:信息公开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陈扬则这样表述他眼中的“被”现象:网民智慧凝聚,中国人越来越幽默、公民意识已然觉醒。不过陈扬认为,舆论热议的“被”现象的出现,百姓也责无旁贷,“口口声声父母官,在心里先认同了行政官员与平民百姓的不对等,也就失去了作为公民的平等心态”。
李明华说,“被时代”标志着人们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的集体觉醒,群众不甘心被愚弄,通过一些渠道把不满情绪表达出来。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为公众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公共舆论空间。他认为,诸多“被字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揭被批被调侃,都是因为社会在进步,公民社会在逐步形成。
权利成为舆论互动中心
近年来逐步成型的公共舆论场上,这样的互动已屡见不鲜
从学生“被就业”到工资“被增长”,当公众调侃官方数据“注水”时,这些话题很快随着日渐开放的传统媒体走下网络,成为舆论热议的公共话题。
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感受到了来自舆论的压力,也迅速做出回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准确的,“被就业”只是个极个别情况;平均工资有别于每个人自己拿到的工资或工资单上的工资,“被增长”有其抽查样本的不足之处……随后,针对这些回应,网民与传统媒体又是一轮连番追问。
董天策认为,这是权利与权力在公共舆论场上的一次良性互动。事实上,这样的互动近年已屡见不鲜。
有传媒报道,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民间力量的成长,而这个力量跟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并于近年逐步形成一个传统媒体、决策高层都高度关注并产生互动的公共舆论场。在李明华看来,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过去可以不回应,也可以用外交方式回应,现在老百姓对此不买账了”。
“与其被动回应,让人们看破更多的‘被××’,不如由公权部门主动站出来用事实说话,尊重公众感受,不讨厌,不回避。否则,在公共舆论场,公权部门只会成为被调侃的对象,更多地陷入‘被××’的舆论漩涡。”李明华说,一个足够智慧的公权力,应该从眼前的“被时代”看到这么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