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安门 五星红旗 我爱北京 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80年代初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
上小学时,总感觉北京、天安门离我很遥远,远得如同父亲的故事,看不见、摸不着,留给我的只有无尽遐想。
那个时候,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几近天方夜谭。当地有能耐的人最远也就到过县城,更多的人包括父亲和教我“北京天安门五星红旗”的老师,一辈子就守着脚下的那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着古老而悠长的梦。
去北京?想都不曾想。谈及这些往事,父亲总朝我撇撇嘴。小时候,不知北京在哪,再说兵荒马乱的,谁敢出门?年轻时忙着养家糊口,没有时间也没有钱。那时不光自己穷,国家也穷,去县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远门全靠一副好脚板儿,去趟县城至少得两天一夜。北京?那要走到猴年马月?!
不过,从我记事起,生活不再像父亲传说的那样凄苦,天安门固然依旧可望而不可及,但家中的粮食却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青黄不接之时父亲再也不用愁眉苦脸四处借粮了。那个时候,村里人日子虽仍较艰苦,但有时来了贵客或亲戚,全家总能趁机吃顿肉,开开洋荤。80年代中后期,生活似乎陡然又增添了几丝亮色,一些城里人才有的东西,如收音机、手表、自行车之类,也羞羞答答进了村。
90年代初期,我外出读书,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每年回来,总能感觉到家乡的变化:1993年春节,村子里通了电,昏黄的煤油灯时代正式宣告结束。1994年,村里迎来了第一台电视——那是新过门的媳妇带来的陪嫁品。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一批更具现代气息的产品,电视、电话、BB机,手机、摩托等,开始如潮水般涌入我们这个偏僻而古老的村庄。毛草房也逐渐不见了,一栋栋砖红的二层小楼房拔地而起。
去年春节我回了一趟老家,惊奇地发现马路上的私家车多了,有趣的是牌照却五花八门,沪、浙、琼什么省份的都有。难怪父亲感叹说,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赶上了好时代。
六十多年前,父亲与爷爷还在四处逃荒避难,生活朝不保夕;到我这一代,虽较为清苦,但至少天下太平,不至于受冻挨饿。现在呢?生活在老家的侄儿整天吃着零食,喝着牛奶,玩着电动玩具,看着动画片,所谓的战乱、饥饿、贫穷离他实在太远太远。邻居家的小孩,刚上小学二年级就随外出务工的父亲去了一趟北京城。而为了这一天,我足足等了二十几年。
父亲总对我说,要好好工作,认真生活,莫抱怨。这是父亲七十余年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的肺腑之言。面对生活,我们确实应该学会知足;面对社会,我们也应学会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自信。当前,我们社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些保障制度也须进一步完善,但毕竟我们一直在前进、发展,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国的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父亲的眼里,还有啥可抱怨的?
前几天打电话回家,谈及国庆60周年阅兵,父亲感叹说,有生之年真想去北京看看,去天安门走走,看看毛主席(实为瞻仰毛主席)。现在,我在北京,父亲这个60前不曾想也不敢想的愿望,不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