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重重的“招工难”
不是所有工种都“招工难”,供需双方各有难念的经
这一轮“招工难”,更多的是结构性短缺。
在广州劳动力市场,江西小伙子王金涛挨家看广告,脸上没有丝毫紧张。“现在不是没有工作,但我想看看有没有工资更高、待遇和工作环境更好的企业。”王金涛在纺织厂、家具厂都干过,让他悠然自得的理由很简单:“家家工厂都缺电工,有的是机会。”
来自湖南的姜华却一点也乐观不起来。她想找一个工资高点的工作,但招聘会上月薪2000元以上的“高薪工作”基本都归属于钳工、焊工、电工等高级工,她3年来一直在内衣厂流水线上做一颗“螺丝钉”,一些手袋厂、皮革厂倒是也要人,但工资一律只开到1000元左右,工作时间长又累,她不想去。
东莞鸿图服装公司副总经理李奕也有难念的一本经。企业需要增加工人,但现在的订单都是小单、碎单,而且加工费压得很低,工资低了招不到人,工资提高一点,成本就吃不消,这两个月他只能在这两点之间“走平衡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民工“千军万马”南下的场景令他记忆犹新,厂门口挂个“招工”牌,600元的月工资招多少有多少。现在出口产品加工费没增加多少,工人的工资早已翻番。
对此,姜华有自己的看法。现在20岁出头的第二代农民工出来打工,大多数一为见世面,二为找发展机会,他们向往都市生活,但太脏太累的活他们不会干,工资太低也不会干,他们甚至在骨子里瞧不起父辈们所过的“打工仔”、“打工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