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一名叫李红豪的学生,在期中考试时以《草见人命》为题作文,措辞激烈地抨击现行教育弊端。由于其观点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学校要求他就这篇作文进行反思。对此,该校校长表示,学校欢迎李红豪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但他过多看到了阴暗面,不仅对于教育制度,而且对于社会制度持全盘否定态度,这实际上已经是个政治问题。(《武汉晨报》7月5日)
我反对该校长对作文性质的这种“认定”。不管这名学生在作文中是否真的过多地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而且对教育和社会制度都持全盘否定,这都是一个学生的认识问题,你可以说他观点很偏颇,态度很偏激,但不能轻易地用“政治不正确”的大帽子去界定他的文章。如果任何不同观点和质疑都要先用“政治正确”的思维去套一下,那所有的思考都会成为“政治立场的表态”,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不知道是我们的制度太脆弱,还是教育者太敏感,难道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对于教育或者社会制度发出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声音,就能证明我们的制度一无是处吗?难道我们的制度脆弱到禁不起任何一丁点质疑?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更应指向如何理性地看待我们的制度及微观领域一些确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动辄对不同声音上纲上线。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确都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最起码还有一定的自信去容纳不同的声音,更何况,很多时候,这些不同声音只是想通过提出问题来让问题得到关注和改进。如果他真想表达否定一切的“阴暗思想”,又何必通过正常的表达渠道将其表达出去,从而让自己想否定的对象抓住自己的“小辫子”呢?
教育首要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其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启迪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更多的是要从逻辑上能否自圆其说和论证上能否以理服人来论高下。在我看来,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的制度太脆弱,而是我们的教育者太敏感,敏感到对任何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都会首先放置于“政治正确”的显微镜下进行放大处理,以至于任何的不同意见都会被视为“异端”。
在这样的教育思路下,我们的学生注定极度地缺乏创造力,因为习惯于先入为主地用“政治正确”的思维去审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必然会用僵化的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大弊病所在。如此教育模式下,受教育的对象总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甚至被塑造,就像很多内地学生在看到港大自主招生时看起来不那么“政治正确”的试题,屡屡惊呼“太猛太敏感”一样,他们还是没走出这种教育模式设下的思维藩篱甚至禁区。
说实话,思想是没有禁区的。教育最大的教化功能就是让受教育者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不是被条条框框禁锢。我们的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有这样的自信,容许你有不同观点且让你发表观点,并且能用说理而非扣帽子的方式来说服持异见者。如果我们的教育缺少这样能直面一切质疑的自信,那恐怕才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