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5日 乌鲁木齐:棚户区居民新居里欢度节日在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棚户区安置点一住宅中,来自甘肃的外来务工人员胡巧花(右)正在整理房间(2月14日摄)。元宵节将至,乌鲁木齐市部分已实施改造的棚户区安置点内,搬进新家不久的原棚户区居民在喜庆氛围中欢度节日。 2010年,乌鲁木齐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全年投入36亿元,实施了1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拆迁户6259户,极大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条件。今年,当地计划实施5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居民1.5万户。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经济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农民,不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搞起畜牧、蔬菜、林果、运输等多元化经营。过去贫困的龙须门镇,如今形成了“家家有副业,人人有钱赚”的局面,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五年时间翻了近一番。
“要说这五年的变化,那真是天翻地覆,比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还大。”山西晋南农民马天令说。
马天令今年54岁,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苏堡镇西尹壁村村民。作为村里的能工巧匠,他近些年带着村中富余劳动力在周边城乡承建水利工程。他向记者细数这五年家里的巨变:除去老人留下的老窑洞外,不仅新盖了四间现浇房,还在街面上新建了十几间商铺门面;在国家推行“家电下乡”政策时,购置了32英寸液晶电视、中央空调、豆浆机、微波炉、摩托、三轮车等;过去安不上、安不起固定电话,而现在是家里人手一部手机;更是在去年花十多万元购置一辆现代伊兰特轿车。
“咱一普通农民也过上了体面的、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啊!”
马天令一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当地农村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告诉记者,过去五年,由于种地收地实现机械化、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年富力强的农民纷纷选择出外务工、勤劳致富,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像以前只有20%的村民能盖得起新房,现在80%的人都盖了新房。”
2010年,哈尔滨市民王晓东从棚户区喜迁新居,“原来我们一家三口人住27平方米,这回住上了60多平方米的高层新楼房,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是‘十一五’我家的最大变化。”
滨江新城小区几栋20多层的崭新住宅楼住的都是棚户区改造的回迁居民。记者来到12楼王晓东家。刚进门,迎面一幅“满室新美”的十字绣先映入眼帘。主人王晓东高兴地向记者说:“这是搬了新家后我媳妇特意绣的。搬进了宽敞的楼房,出门就有绿地,配套设施非常齐全,一看心里就特别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