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7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自教育一线的两位浙江代表缪水娟和徐秋芳,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格外关心。在浙江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中,教育问题被多次提及。
缪水娟代表: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去自主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报告对教育的关注细致到这种程度,让我很感动。”全国人大代表、杭州高级中学原校长、特级教师缪水娟,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特别有感触。
健全的素质如何养成?作为来自教学一线的代表,缪水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缪水娟说,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标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层面,管好基础知识课程;地方教育部门管好拓展性探究性课程;学校课程则多一点实践活动。
有了合理的课程安排,还得有时间。“我们的孩子,往往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9点,一点空都没有,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发展?”缪水娟说,要给孩子减轻一些课业负担,给他们留出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缪水娟建议除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需更重视四个方面的内容:道德修养、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养。
比如说生存能力教育,遇到突发事故或紧急情况,火灾、地震、车祸、歹徒袭击,该怎么办?该怎样保护自己?怎样应急逃生自救?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孩子还很缺乏,跟日本等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差距还很大。虽然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也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做得仍不够。希望在新一轮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生存能力、身心素质的培养得到各个方面更加的重视。”
徐秋芳代表:要把教学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教授徐秋芳的发言围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展开。
她认为,在国力不断强大的良好形势下,高等学校部分恢复精英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
徐秋芳说,现在高校老师面临两个普遍问题:一是教师投入到单位教学时间和单位学生精力不足,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缺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另一个问题出在高校教师的职业评价体系上。现在高校教师评职称等,主要的考察标准是其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能力,导致高校教师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取得科研成果上。而且从利益角度考虑,专心于科研获取的利益更大。“科研成果不是不要,但高校是教书育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教学质量应该首先得到保证。”
徐秋芳建议,高校首先要从管理制度上,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为此,高校教师的职业评价体系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将教学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我们一直提倡,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
其次,建议增加教师的数量。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教师数量的增幅却没有同步跟上。徐秋芳说,生师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志,发达国家平均生师比(即学生与专任教师的人数比例)是14比1,但我国高校普遍达不到这个标准。
据统计,2003年全国平均生师比高达21比1,2004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7.5比1。像厦门大学这样的一流学校,2010年的生师比仍高达16.8比1,学校计划三年后降到14比1。如要达到14比1的生师比,全国高校教师的缺口有50万人,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数量要增加,质量也要提高。徐秋芳建议,对现有的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另外,也要为高校减减负,让老师们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