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报道 更多...
·乔传秀:认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扎实...
·记者“潜伏”水军网站 半小时就能制造...
·浙江省委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全...
·催人奋进新征程——浙江代表团出席闭...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返浙 78件议案被大会...
·在这里读懂中国——记者眼中的全国两会
·浙江代表、政协委员畅想“十二五”
·圆满完成大会各项议程 浙江全国人大代...
两会天天报 更多...
·【第10期】反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9期】浙江吹响进军蓝色海洋的号角
·【第8期】减轻学生负担增加老师收入 ...
·【第7期】GDP考核被淡化 评政绩看百姓...
·【第6期】两年前建议今朝实现 义乌试...
·【第5期】习近平寄望浙江:促转型发展...
·【第3期】四大“热词”聚焦浙江代表团
·【第2期】张德江寄语浙江民营经济“把...
代表委员面对面 更多...
·齐奇代表:法律体系形成关键要执行 建...
·雷后兴呼吁加大监管防医保卡变购物卡
·重庆公安局长乔装的哥了解民情 乘客打...
·代表委员:地震教育要纳入中小学课堂
·人大代表:政府采购猫腻太多导致集中...
·张金如代表:收入分配体制要尽可能多...
·大口径牙膏太浪费 陈海啸代表建言调整...
·湖州市长解读民生财政 要持续支出保障...
图说两会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2011全国两会 > 两会速递 正文
代表委员热议“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现象

  “三八”妇女节前刚有报道:北京大学女硕士苏黎杰毕业后在京城就业连连碰壁,最后作出一个“雷人”决定:回河南老家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

  这件事似乎为两会前一则网帖提供了注脚。“回家后,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这个引起广泛争论的网帖指向一个中国独有现象:“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多位代表委员再次对就业“两难”问题展开争论:大学生与农民工没有可比性?这一现象折射出哪些深层根源?

  “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是否正常?

  焦点:春节以来,“民工荒”再次成为热点。为了“抢人”,东南沿海企业使出了种种“雷人”招数;而一些大学生去农民工劳务市场找工作都没人要。农民工“抢”了大学生的饭碗,这正常吗?

  【观点一】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马坑村支书徐承云代表:没什么不正常的。大学生读书多,并不代表大学生什么都能干。大学里读的只是书本知识,一些学生毕了业眼高手低,还吃不了苦。而农民工实践经验多,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

  【观点二】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马胜荣委员:这只是暂时现象。有时农民工是赚得多,但是不稳定,今天多了,明天又少了,而且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再涨了。大学生就业一般比较稳定,开始可能钱少一点,后来还会慢慢涨上去。从长远看,还是大学生的提升空间更大。

  【观点三】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院长施作霖代表:不正常。不能一味指责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成本远高于农民工。读大学一般一年要一万元,学生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家庭付出了很大代价。特别是农村家庭要供一个大学生,发生了多少辛酸故事。要是念了4年大学出来,还不如城市打工者、保姆、理发的、开小卖部的,我们怎么向孩子的父母交待?

  (记者点评)“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让人亦喜亦忧。喜的是,历经多年煎熬,农民工兄弟的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甚至比大学生还有面子;忧的是,知识转化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了,同时人们对知识尊重的程度降低了,毕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全靠熟练工人就能撑得起来。

  一边“民工荒”一边“就业难”,问题出在哪里?

  焦点:有人联想到20多年前市场经济初兴时的“脑体倒挂”现象,当时有人戏称“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全社会崇尚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根源何在?

  【观点一】大连重工高级工人技师王亮代表:是企业太急功近利了。按理说,大学生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开始操作方面差点,但进步也会很快。可是很多企业想降低成本,尽快赚钱,所以喜欢用技术熟练的农民工。这些企业没有长远眼光,没有耐心培养大学生。

  【观点二】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谢朝华委员:企业不要大学生,可是对农民工也不够好。一方面急着用人,另一方面又不想提高工人待遇。欠薪时有发生,加班、侵犯权益更是家常便饭。新一代农民工也转变了就业观念,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就什么都肯干,他们也要求好的生存环境,也要求发展,也要有精神生活。现在农民工选择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凭什么还大老远跑你这儿来受气?“民工荒”本质是“权益荒”。

  【观点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根源在社会。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存在“三碰头”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要求高,困难职工数量也到达峰值。几个群体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压力很大。这与当年的“脑体倒挂”没什么直接关系,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对这两者形成了倒逼机制。

  (记者点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就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其背后凸显的是片面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方式日渐穷途末路,再不转型升级,就难以为继。一方面,掌握了高端知识的大学生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素质越来越高的农民工不愿意再去充当“苦力”。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去干那些价值更高的事情,才能让企业、人才各得其所。

  “女硕士当油漆工”是否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焦点:“北大女硕士当油漆工”的新闻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高等教育。读了那么多年大学,毕业却连个工作也找不着,该怪学生还是怪学校?

  【观点一】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代表: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完全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现在一些大学生的“精英意识”还太强,认为读了大学就是“高端人才”,对就业待遇期望过高。对社会要有平常心和整体认识。当年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不是也卖得很好吗?大学教育不是只培养科学家。

  【观点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大学生就业难是表面现象,更深刻是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如何同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这些年数量型教育发展很快,大规模扩招、增设新专业,很多专业不对口、不匹配,和企业不对接,也缺乏监测和适时调控。另外,学生多了,培养水平下降的问题也值得反思。

  【观点三】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委员: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大学教育和现实脱节的问题,但这不是哪所高校能够独立破解的难题,需要整体考虑教育思想和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适应性更强的人才,要加强实战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工人可能技术含量很高,国外很多清洁工就是大学毕业生。并不是说大学生必须从最低等工种干起,而是说未来任何一个工种都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记者点评)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国民知识结构日趋“扁平化”,不同人群的素质逐渐接近,大学生当然不能以“精英”自居。然而,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势着眼,我们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能坐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自动带动就业。人才不仅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享受者,更应该是推动者。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都应当深思:我们能做些什么。

转发到: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浙江在线微博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新机遇·新产业·新突破 我省代表委员献计转型升级
·代表委员谈收入 话房价 议调控:国民怎么才能幸福
·两会代表委员回应海外人士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关切
·代表委员热议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