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9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目前,我国临床用血量正急速上升,年均增长率超过10%。与之对应,人口献血率仅为0.84%。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姚克深感担忧。
他说,造成“血荒”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无偿献血缺乏信任,加之无偿献血的补偿机制在操作上存在瑕疵,导致人们献血热情不高。
献血爱心不容亵渎
姚克说,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临床用血来自“无偿”的比例开始不足1%,现在已达85%。但一些长期未决、阻碍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现。
“一项关于不献血原因的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就是担心感染疾病,占46.4%。”姚克说,公众对献血染病的担心,从一个侧面暴露了献血制度的不足,包括宣传不到位等。其实献血对身体无害已经是基本的医学常识。“而个别血站工作人员管理不善、收入不菲等消息,献血者爱心受到亵渎等事件的报道,阻止了公众的献血热情。”他说。
长效机制是关键
姚克说,一场“血荒”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尽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血荒危机有所缓解,但这种临阵磨枪的短期行为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救济措施起到有限的作用。
他认为,当前我国无偿献血已从高峰进入到瓶颈期,建立缓解血荒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为此他建议,政府首先应该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同时,健全无偿献血制度,必须让血库的运转对公众公开透明,使其接受公众监督,消除其不信任。
“卫生行政部门要督促医疗机构和血液管理机构公开账目,公开流程,公开运行,公开血液的采集、运输,特别要对血站和医院供血等成本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开,还公众一个明白。”他说,这样便能消除“公民献血、血站卖血”的疑虑。
姚克认为,最关键的是应该尽快修改《献血法》,完善献血用血制度。